消失的听众

不知是否是因为网络和电子产品太盛行的缘故,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比起额外的诱惑来说太过无趣,我们口中说出的话,很难真正被他人倾听。

我最近一直在看书,书中的世界给了我平静、安逸以及久违的幸福。两周的时间里,我读了三本书。这在我以往的读书史中,是阅读量最大的一次。

今天,我翻开了尘封在书架上的《文化苦旅》。这是我母亲买的书,我从未翻阅过。因为最近对文化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仅凭着书名对我的吸引力,想读一读这本书。

然而,结果令我大失所望。也许是刚刚从沉郁中抽身的缘故,我如今喜欢读一些温暖、治愈的文字,而不是如余秋雨先生这般的“苦旅”。余秋雨先生的文字很美,柔中透着坚韧的力量。但是,我却从中感受到了太多的批判和讽刺。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并非说这样的批判和讽刺不好,但是我仍然坚持我们不必太过纠结于这些不满。人生漫漫长路,若是一直苦于阴暗面,我们又怎能坚持走下去。生而为人,我们深知事物的双面性。对阴暗面,我们应当怀有敬畏。我们的心,却应该追求阳光和温暖。我并不想用“正能量”或是“心灵鸡汤”这样的词汇来形容我所理解的“温暖”。“正能量”和“心灵鸡汤”这样的词汇貌似总会给人一种华而不实的感觉。我所理解的温暖,是真正能给人以积极的启迪和动力的。

因为《文化苦旅》这本书是我母亲买来的,她应当读过这本书。所以我拿着书想把我自己的想法与她交流。

我说:“我不太喜欢这本书的写作方式。我认为讽刺和批判过多了。”

母亲回答:“哦。你还应该读读龙应台的书。”

我:“为什么?”

“他的文字也是这种言辞犀利的风格。”

我:“我不喜欢这种风格……”

“那鲁迅的文字呢……”

我:“……”

……

我不知道这样的谈话有没有意义,但我真的很尴尬。我和母亲的距离很近,她却好像离我很远,完全没有在听我说话。我想我的感受已经说得很明确了——我不喜欢批判成分过多的写作风格。然而,我得到的答复却仍然围绕着我“不喜欢”的内容在重复进行。

是的,我们之间的那道鸿沟还在。我还没有将自己写的《沉郁录——愿生活对我温柔》这篇短篇拿给我的父母看。我在等待一个机会,一个合适的契机,能够让他们看到我的感受而不显得突然。

我曾想过放弃。不要将自己脆弱的内心打开来做任何危险的尝试。但是如今我发现,我不能放弃。因为如果放弃了,也许我曾经的痛会再次重演。我好不容易把自己从深渊中拽出来,我不愿意再回去。

我需要冒一次险了。因为我不想让自己生命中最亲密的听众就这样消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文丨陈鹿 写下这个标题,我就知道要遭到无数的炮轰。在这个人口流动快速、功利浮躁的社会,本来职场里大把的年轻人就已经...
    吾聊职场阅读 3,856评论 0 1
  • 其实我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写 我把它取名叫我记得你的眼睛 大概是双清澈通透的眼睛 倒映着千山万水江南烟雨 如果我无人...
    掬清欢阅读 2,405评论 0 0
  • 以前在凤凰网看到一篇“乡村同志”的图片。他们俩生活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和另一伴父母生活在一起。过着简单平淡的小日子。...
    SinNOSG阅读 1,371评论 0 1
  • 昨天晚上接闺女回家,因为堵车严重,就借了个电动车,来回方便很多。到家后,老公劈头盖脸一顿训斥:“你骑车的水平那么差...
    尘心细语阅读 3,954评论 4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