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周道通书》
先生答周道通的书信有好多,选择两篇学习。立志。识得圣人气象。
来书云:“日用功夫只是‘立志’,近来于先生诲言时时体验,愈益明白。然于朋友不能一时相离。若得朋友讲习,则此志才精健阔大,才有生意。若三五日不得朋友相讲,便觉微弱,遇事便会困,亦时会忘。乃今无朋友相讲之日,还只静坐,或看书,或游衍经行,凡寓目、措身,悉取以培养此志,颇觉意思和适,然终不如朋友讲聚,精神流动,生意更多也。离群索居之人,当更有何法以处之?”[道通来信说:最近对先生“无论做什么首要立志”的教诲,时刻都在体验中,越来越清晰,可是跟朋友一刻都不能离开,如果与同修互相激励,那么自己所立的志才就会更加的向上有力量。如果三五天不跟同修互相激励责善,就觉得没力量了,遇到事的时候便会不时忘记。现在没有同修的日子,无论是静坐、看书、旅游或者做事,也都去培养自己的志,但是总觉得不如跟同修在一起更有力量。所以,请教先生,离开同修团队的人,怎样更好的修行?]
[这个问题其实也困扰着每一个学习者,往往是在课程中或者学习的时候或者脑子里想的时候,都内心澎湃、激情满满,可是真的到了现实生活工作中,遇到事的时候,没有同修互相激励、彼此欣赏的时候,也就是说离开来那样的环境,就没有那么足的力量和干劲了,怎么办呢?我们一起看看先生的解答。]
此段足验道通日用工夫所得,工夫大略亦只是如此用,只要无间断,到得纯熟后,意思又自不同矣。[先生回信先是肯定道通。先生说,这一段文字足以说明道通每天精进的所得,修行工夫大致就是这样,要坚定的坚持不间断,终此一生,无有尽时。天长日久,到得纯属了,境界又不一样。]大抵吾人为学,紧要大头脑,只是“立志”。所谓“困、忘”之病,亦只是志欠真切。[先生在这里强调,人这一辈子,最最重要的,紧要大头脑,只是立志。先生在教条诗示龙场诸生里开篇强调立志。]今好色之人,未尝病于困忘,只是,一真切耳。自家痛痒,自家须会知得,自家须会搔摩得;既自知得痛痒,自家须不能不搔摩得。佛家谓之“方便法门”,须是自家调停斟酌,他人总难与力,亦更无别法可设也。[先生说了,自家痛痒,自己解决。hold不住自己,说明自己还是不能创造环境,原因呢还是志未真切,还是不想要,不愿意要。在团队里才能有力量这已经很棒了,这已经是个正能量的人。要成为领导者、领袖、贤人、圣人,那就得创造环境去带动周围的人。就是先生说的:须是自家调停斟酌,他人总难与力,亦更无别法可设也。]
来书云:“凡学者才晓得做工夫,便要识认得圣人气象。盖认得圣人气象,把做准的,乃就实地做工夫去,才不会差,才是作圣工夫。未知是否?”[道通跟先生说,最好是刚刚开始学习,就有机会见识圣人气象,懂得圣人境界,这样就容易成就自己。
刚刚看到这么文章,自己还在想道通这个说法,虽然有向外求的成分,也不太离谱,阳明先生就是圣人,道通也已经很熟悉了,他应该能够感受到先生的那颗无我利他之心。阳明先生下面的回答呢,基于那个时代离孔孟两位圣人已经1800年,阳明先生自己也是死后近百年才被公认为圣人的,道通明明识得阳明先生的境界,却还要找个圣人,这一点,我们一定要引以为戒,有幸结识了阳明先生这个历史上唯一的三不朽圣人,当以先生为人生灯塔,以传习录为生命导航,活出自己的精彩。
还有认得圣人气象,以此为致良知的工夫,也许可行,如果是自以为是的识得圣人气象,免不了东施效颦邯郸学步。所以先生说道通欠头脑。
同时,先生下面的答复更加精彩、简洁、深入、实用。]
先认圣人气象,昔人尝有是言矣,然亦欠有头脑。圣人气象自是圣人的,我从何处识认?[先生说,过去也有人这么说过,然而这还不是修行最核心的,这还是向往求,圣人气象是他自己的,我从哪里去识认?]若不就自己良知上真切体认,如以无星之称而权轻重,未开之镜而照妍媸,真所谓以小人之腹,而度君子之心矣。[如果不从自己的良知上去体认,就是是秤杆没星,镜子为磨,这种情况下去体认圣人气象,不就是常说的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了吗?]圣人气象何由认得?自己良知原与圣人一般,若体认得自己良知明白,即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如果说,非要去体认圣人气象,怎么认呢?每一个人的良知原本与圣人一样,体认的自己良知明明白白,那么,圣人气象就不在圣人在我了。]程子尝云:“觑著尧,学他行事,无他许多聪明睿智,安能如彼之动容周旋中礼?”又云:“心通于道,然后能辨是非。”今且说通于道在何处?聪明睿智从何处出来?[程颐曾经这样说:“觑视着尧,学他行事,没有他的聪明睿智,怎么能像他那样符合礼之标准在现实生活中活动呢?”他又说:“心通于道,然后能辨是非。”那么,你现在说说在哪里可以与道相通?从哪里又可以得到聪明睿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