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场景分析
第一节:文本和潜文本
文本是指一部艺术作品的感官表面。就电影而言,是指银幕上的影像以及对白、音乐和音响效果的声带。是我们所看见的东西,我们所听见的东西、人物所说的话以及人物所做的事情。潜文本是指在那一表面之下的生活——被行为隐藏的已知和未知的思想和情感。
银幕剧作家时刻牢记生活的两面性,一切事物都至少存在两个层面。首先,他必须用文字描写来创造出生活的感官表面:画面和声音、活动和言谈。其次,他必须创造出具有自觉欲望和不自觉欲望的内心世界:动作和反应、冲动和原欲、先天基因和后天感悟。写出的对白和活动将人物最深层的思想和情感完全表达于他们的言谈举止之中——将潜文本直接写在文本上。
《星球大战》:当达思·维达主动给予卢克机会,让他加入“共同治理宇宙恢复万物的秩序”时,卢克的反应是企图自杀。这也不是一个合乎逻辑的反应,但却完全合乎情理,因为无论卢克还是观众都读懂了韦德的潜文本:在其“恢复万物秩序”的文本后面隐含着“奴役万民”的潜文本。当卢克企图自杀时,我们读出了一个英勇的潜文本:“我宁死也不会加入你的邪恶事业。”
人物可以说出和做出你能想象的一切事情。但是,由于任何人类都不可能完全道出或做出绝对的真实,人们的内心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个无意识的层面,所以作家必须埋设一个潜文本。只有当观众意识到那一潜文本时,场景才会行之有效。
第二节:场景分析技巧
要分析一个场景,你必须解剖出文本和潜文本层面上的所有行为模式。以下是一个五步程序。
第一步:确定冲突
首先要问,是谁驱动这一场景,谁促使它发生?任何人物或力量都有可能驱动一个场景,即使是一个非生命的物体或大自然的作为也可以。然后,深入这一人物或力量的文本和潜文本,并自问:他(或它)想要什么?“为了做这个……”或“为了得到那个……”
接下来,横跨整个场景,问:是什么对抗力量在阻挡这一欲望?这些力量可能来自任何层面或多种层面的组合。问:这些对抗力量想要什么?“为了不做那个……”或“想用这个取而代之……”。
第二步:标注开篇价值
确认场景中押上台面的价值,并注意在场景开始时,其负荷是正面还是负面。比如:“自由。主人公处于负面,他是被囚禁于自己执着的野心。”或者:“信念。主人公处于正面,他相信上帝能帮他脱离现在的处境。”
第三步:将场景分解为节拍
从两个层面仔细审查场景的第一个动作:从外在而言,看人物表面上是在做什么,还要透过这一表面,看到他实际上是在做什么。用一个进行时短语来表述这一潜文本动作,如,“正在乞求。”这表明人物的举止含有一种庄重感,而“趴在她的脚下”却活现出一副绝望无助、卑躬屈膝的嘴脸。表达潜文本动作的短语是更深层地,带着一种情感色彩来指称人物动作本质。
现在,看那一动作所引发的反应,用一个进行时短语来表述那一反应。如,“正在对其恳求置之不理”。这种动作和反应的交流即是节拍。只要它在延续,人物A“正趴在她的脚下”,但人物B却“对其恳求置之不理”,这便可以构成一个节拍。即使他们的交流重复多次,这还是同一个节拍。直到行为发生明显变化,才会出现一个新的节拍。
例如,如果人物A的伏地乞求变成“正在威胁要离开她”,而且作为反应,人物B的置之不理变为“对其威胁报以嘲笑”,那么这一场景的第二个节拍便成为“威胁/嘲笑”,直到A和B的行为发生第三次明显变化。通过将场景解析为节拍,场景分析便可以如此这般地继续下去。
第四步:标注结尾价值并比较开篇价值
在场景的末尾,考察人物处境的价值负荷情况,并以正面/负面进行描述。将这一笔记和第二步的笔记进行比较。如果这两个笔记相同,那么其间所发生的活动则是非事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因此没有发生任何事情。也许向观众传达了一些解说性的东西,但整个场景却是平淡乏味的。如果反之,价值发生了变化,那么场景便发生了转折。
第五步:审察节拍并定位转折点
从开篇节拍开始,审查描述人物动作的那些进行时短语。当你将动作/反应追踪到场景末尾时,应该会浮现出一种形态或型式。在一个设计精巧的场景中,即使是看似杂乱的行为也会有一片弧光和一个目的。事实上,在这样的场景中,正是其精心的设计才使它的节拍显得随意。在那一片弧光中,找到期望和结果裂开鸿沟的那一瞬间。因为正是在这一时刻,场景开始转折到它变化了的结尾价值。此时此刻便是转折点。
(建议阅读原作情节分析的实操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