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一个人只要展示了学历、出身、当下工作,就会被三六九等的划分。
成年人深谙这种处世之道。
世上有一种规范,高学历出身的人,面对一条明确期待的路基本上都是金字塔顶端的稳定体面的工作,如国企管理层、政府要员、外企管理层、或者科研学术人员类职业。
然而,社会基本分工就决定了,这些岗位社会的需求小。
结论显而易见,很多高学历,会在这条单向度的路上,遭遇挫折,成为阶段性的失败者。
第一,幸存者偏差——得到的人被大家看见了,而得不到的人,被忽视了。
从数据和个案经验看,并不是名校就等于好工作。甚至名校毕业后,在10年左右都挣扎于基础性工作、前景堪忧的同学,还挺多的。
而且,决定工资的,从来都不是学历,而是市场。学历不过是市场诸多要素中一个。过往经历、待人接物、运气、内在意志力,这些都影响收入和岗位段位。
总之,因为幸存者偏差,很多高学历的人,在刚刚求职的时候,没有对真实工资和社会竞争的尊重。
第二,单向度的成功标准,会不会有些无聊又残酷呢?
《优秀的绵羊》这本书说,整个教育系统潜移默化地在我们心中播下的那颗种子:恐惧失败。害怕自己离开这片单向度评价体系。如果我名校毕业,却不能拿到符合期待的成果,那么这份失败,似乎剥夺了一个年轻人做人的资格。
这些年,我看到很多同学,因为进不了体制内,觉得自己彻底失败了,不参加同学聚会,也在婚恋相亲中自贬身价。一位海归硕士女生,在各种体制内考试失败后,进入一家民营企业,第一年在北京薪资是8000,她在和一位国企的男孩相亲后,很是焦虑,“我担心他嫌弃我工作,我想着要不要还是报名今年的京考看看”。
这种恐惧,在诸多因素加持下,尤其表现在面对体制内岗位的僵化。有的名校生,在体制内很尴尬——
第一,挣钱并不多。而就你的学历背景和工作经验评估,求职商业领域,至少能拿到持平或略高的薪酬。
第二,很不快乐。不是那种时不时有压力,日子还能过的压力,而是到了提心吊胆、心惊肉跳、血海深仇的上班。食品安全中有一句话叫不谈计量是耍流氓。而有的同学,压力的计量真的超标了。
第三,没收获。我经常问,那你在这里两年,有蜜月期吗?就是感觉有收获有成长的时期。对方会很快速回复,没有,一直没有。
那这份工作究竟还坚持个什么劲头?似乎在等着一个好转的契机,比如调岗、讨厌的人能自己离开、或者寄希望于遴选、往更高层考试。而坚持的理由就是,这里毕竟体面。
于是,因为恐惧失败,很多同学,放弃了自己喜欢的工作。
那么问题来了,在满足基础物质条件之后,一个人的幸福感是来自健康的社交圈以及从事有意义的工作;还是来自和别人的评价呢?
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很多迷茫又被这个单向度成功标准压榨的名校同学会追问,可是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也不知道什么工作有意义,所以我才先追求金字塔顶层的体面工作。
这是借口。
首先,本就没有一份天命所在的工作等着你。这种期待无非是另一种急功近利的耍赖。
其次,你看那些踏实从事自己工作的幸运者,其现在的工作,都是一步步和现实博弈的结果。
优秀的绵羊》这本书,深刻的指出了名校生的这种系统脆弱性,其中一个脆弱的表现,就是非得做好长远规划——“绝对不要为你的一辈子做好计划,因为人的变化在两三年内都是巨大的,而且时刻会产生新的想法,你真正可以做到的是,想好现在要做什么。 我们的下一代在一片喝彩声中长大,并吸收着各种社交技巧。我们鼓励他们学会团队合作,我们教育他们要开朗、灵活、合群,强调追求集体共识或个人妥协。我们似乎过度关注团体和谐与一致性,有意回避容易引发我们内心以及彼此之间痛楚的事由,极力反对任何冒犯行为、冲突以及诸多作为人类应该经历的现实。”
最后,学历、性别、年龄都不能限制我选择想要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