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六篇。没有内容的是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和由仪),因此又称《诗三百》,《三百篇》。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正式使用《诗经》,应该起于南宋初年-屈万里)。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肃东部,北到河北省西南,东至山东,南及江汉流域。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305篇诗歌,有六首只有题目。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是儒家尊为“五经”之一,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音乐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首;“雅”主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主要是宗庙乐歌,有四十首。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赋”就是铺陈(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就是比方,“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诗经》思想和艺术价值最高的是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伐檀》、《硕鼠》、《氓》就是“风”的代表作。 《诗经》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当今世上流传的诗经,则是毛亨、毛苌所传的毛诗集。
周朝分为繁华强盛的西周与分崩离析的东周。社会实践是文学的基础,《诗经》主要内容的源头就来自于先秦时期人们生产生活的社会实践。
《诗经》中关于礼乐政治婚姻的作品中的《关雎》就曾得到孔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高度评价。 在他看来,《关雎》是“中庸”之德的典范。这一首可以算是第一首情诗,写的是一位君子爱慕追求一位窈窕淑女。虽然这位君子爱那位淑女爱得“寤寐思服”,爱得“辗转反侧”,但是他对她十分的尊敬,没有很轻浮地接触那位女子。显示了周朝时的人们互相尊重,崇尚自然,珍惜人力,不似程朱理学时的“男尊女卑”、“存天理,灭人欲”。《诗经》里体现的现代化的理想爱情,爱情里满是真诚与尊重,平等与和谐。这样的美好爱情是令人向往与羡慕的。
《诗经》里的 《绸缪》是关于先秦时期婚嫁礼仪的一篇作品。这首诗创作于先秦时代某天的傍晚时分,诗中的新人忙碌一整天虽然太辛苦了,但为了洞房花烛,遂立即傍晚成亲,于是兴致勃勃参加婚礼的作者为贺新婚而创作了这首诗,从诗中可以感受明显的戏谑玩笑味道,大约民间闹洞房时的口头歌唱就是这样子的。“今夕何夕,见此良人(粲者)。子兮子兮,如此良人(粲者)何!”这两句诗描写的是两位新人在洞房花烛夜的具体模样,两位新人既害羞又欣喜,尽情地享受新婚的喜悦。
《诗经》中的《式微》、《采薇》、《君子于役》、《鸨羽》、《七月》等都是反映周朝时的劳役、兵役、杂役等情况的作品。《采薇》 这首诗描述了这样的一个情景: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此诗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东周时周天子有名无实,诸侯争霸,战争四起。不论是为了开疆拓土还是为了保家卫国,许多的将士们都背井离乡,远赴疆场。在那个通讯设备落后,物质生产落后的时代里,将士们免不了要在饥寒交迫中遥望故乡,以寄慰藉。
《秦风·黄鸟》是《诗经》中关于殉葬制度的一幅作品。这是春秋时秦人讽刺秦穆公以人殉葬,悲惋秦国优秀人才——子车氏三子的挽诗。此诗在艺术上的主要特点是双关语的运用,增强了凄惨的悲凉气氛,渲染了以人为殉的悲惨,从而控诉了人殉制度的罪恶。首二句用“交交黄鸟,止于棘”起兴,以黄鸟的悲鸣兴起子车奄息被殉之事。殉葬制服体现了周文化中的贵族制度,贵族死了要让许多器皿,车马甚至是活人陪葬。在周润发主演的电影《孔子》里也有关于殉藏制度的场景。在电影中,孔子为了保护一个应该被殉葬却逃出来的孩子而跟季桓子辩论,大力控诉殉葬制度违背天道伦理。让季桓子哑口无言,简直大快人心!
《诗经》里的艺术形态和思想内容深受周朝的文化的影响与熏陶。《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这就显示了它具有一定的史学研究价值。以诗为史,以史鉴诗,由史观诗,趣味十足,意义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