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西峪惨案,我们村被活活埋了386人”,一位中等身材,背微驼,清瘦干练的约摸70多岁的老人,站在高大的西峪惨案纪念碑下,给我们讲解着西峪村的革命历史,当讲到日寇对西峪民众采取的“坐老虎凳”“灌辣椒水”等惨绝人寰的酷刑时,老人的手颤抖起来,热泪涌在脸上,道:“我们脚下踩的就是烈士们的英魂哪!”我们也被老人声情并茂的讲解,带回到那段西峪村民顽强抵抗日寇的场境里,个个像高压锅里沸腾的水,气血贲张。

        金秋十月,单位组织我们党员10人到“昔阳红色教育基地”——西峪村开展主题党日教育活动,重温红色记忆、牢记党的使命。村委特邀老支书白维良给我们讲解西峪村的红色往事,于是就有了上面的那一幕。

      老支书白维良,已73岁,《西峪惨案纪实》的作者,西峪惨案纪念馆策划者、义务讲解员。我听着老人激情彭湃的讲说,看着老人微驼、疲倦的神态,油然而生一份敬意。按自然常态,这样古稀之年的农村老人都已在家养精神或坐村囗晒太阳了。这等情怀、这等风骨的老支书像一个谜,禁不住想去走进、想去解开这个密码……

      午后,村支书新书记引着我们几人推开了老支书的家门。家里简朴、古旧、干净、整洁。与我想象中的村干部家的气派豪华大相径庭。家俱只有一个五、六十年代的柜子,漆已脱落大半,犹如一位已抽干养分的老人,还有一盘大炕砌于窗台边。屋内唯一有时代气息的亮点就是柜子上的一撂笔记本和《习近平治国理政第一卷》、《习近平治国理政第二卷》和一叠报纸。

        好奇心使然,我径直就走到柜台边去翻老大爷的笔记本,一展开,密密麻麻的钢笔字如整齐的哨兵,每一页每一本都井然有序,足足有十几个本子,有几本是学习“习近平讲话精神”的党课笔记,一本是《东周列国》手抄本,从第一回的“周宣王闻谣诛杀”一直到第七十三回的“伍子胥过关”。还有三本是《西峪惨案纪实》,真实记载了西峪村抗日战争时,村人被日本人活埋的史实资料。还有一本他的自传体书及几本读书笔记。报纸有澳门回归的1997年12月20日的中央日报、十八大召开、习主席访山西等等一撂撂关乎国家大事的,好几张他写的扶贫赞歌,家规祖训等。

      一个当了四十多年的村支书,一心为公,家徒四壁。古稀之年,还在笔耕不缀,发挥着余热。老支书告我们:他只念了四年书,从二十几岁入了党,开革命、当支书、农机员。以我常人的想象,干了一辈子的老支书,肯定也是月领四、五千的退休干部,孩子们也被安排成吃“皇粮”的国家人员了。我就冒昧问了一句:“大爷,工资几千了,孩子们哪儿上班呀?”大爷的皱纹经笑容肌一带从平纹拧成了花纹,说:“小孩,我全家农民,两女儿嫁外村了,儿子四十多还没成家”。

      我又问道:“大爷,您一直没想过为自己办点事?给孩们找份工作?”这时陪同的新支书插话道:“老白只知道党员是为人民的,农业合作社时期的村干部哪知道为自己?他是一门心思搞生产、学党章,有转正的机会,也都让给别人了”。老支书回道:“那时候真不懂私心,公家的一根针也不能往家拿,你看我现在的生活多幸福,白面、大米,帮扶单位一年发两次,一日三顿白面,过的是白日十五,黑夜年的光景,月月还有两百元的养老钱,蔬菜自己种点,怎不满足?政府好啊”。 

      我边听着老人的肺腑之言,边看着屋里的摆设,一直用余光搜寻着老人每天可以看书写字的桌子,可是左瞅右瞅,只见除了那个旧柜,坑坑洼洼的水泥地上有几个小板凳和柜子边的一个长条木凳子,这也都是七十年代时的老古董了,连个折叠的小写字桌也找不到。我纳闷了,不由出口问道:“大爷,您的写字台在哪?您怎样每天看书写字?”大爷立即搬了那条磨得明光如镜的长凳子放在长柜子跟前:“你看,柜子就是我的写字台,凳凳就是我的太师椅呀,陪伴我三、四十年了,我的老伙伴,有感情了。我也买得起,节约惯了。村里也给我捐哩,我不能拿国家的东西。”大爷笑眯眯地坐在凳子上,摆开他的书本继续道:“现在的年轻人物质丰富了,精神贫乏了,必须得接受党性教育,珍惜幸福生活。”随即,他开始给我娓娓道来关于西峪惨案纪念馆的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西峪村是边区有名的“抗日模范村”。1940年农历10月19,日寇集结伪军共1000余人包围了西峪村,制造了骇人听闻的西峪惨案,386人殉难,烧毁房屋400余间,抢走生畜160余头,灭门25户,震惊华北。

      1977年,修建了“西峪烈士纪念塔”。办起了展览馆。

      一直到2011年,展览馆历经风雨30多年,已陈旧、荒凉,当时快七十岁的白支书常常独自一人坐在寂静的纪念塔下,看着那座被风霜侵蚀的展览馆沉思,屋顶上的杂草经寒风的凛冽,发出震耳的啸声,白支书听到的那是三百多西峪英魂的哭泣声、倾诉声、呐喊声。他心中的那份激情像沸腾的河流喷泄而出,来自胸腔的疼痛和窒息使热泪从涨红的脸颊上滚下来。这是一种召唤,烈士们保家卫国的召唤、当下红色教育的召唤、西峪村一砖一瓦的召唤。他要写《西峪惨案》,他要把真实纪录下来,传承教育后人;他要搜集资料,让时间的沟壑清晰起来。

      使命感是可以让一个人创造奇迹的,一个只念过四年完小的老年人要写书了,不是靠想象力、创造力来写小说,而是写西峪村的抗日战争纪实故事,来不得半点虚假,况且40年至今已过近70多年了,知情人、见证人已仅仅剩寥寥数人了,受害者的后代们已遍布五湖四海,有国外的、国内的,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一手资料犹如海底捞针。再说白支书文化不高,年近古稀,境况就是四个字——难上加难。

      再说,村里人听说近半文盲的白支书要写《西峪惨案》,各种声音犹如泥石流喷薄而出,有的人是持信任的态度,相信白支书以他“咬定青山”的气魄是能写出来的。但绝大多数人是持怀疑否定语气的。家家户户搜集资料,整理,撰写,岂是一个快七十岁的老人都办的事?

      当然,白支书很理解村民的心声,不管什么声音,都是在关注、关心这件事。反而,他倒很自信,以他半辈子当支书经历过的坎坷,这点问题总会一一化开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说干就干,做事雷厉风行的白支书执手联络相关人员,关于本村的,他就一天三五趟去村民家里采访、搜集;关于外地的,他就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来联系。

        功夫不负有心人,素材整理完毕了,开始写作,白支书遇到不会写的字就查字典,遇到战场上的画面描述,他就看《抗日战争纪实》等革命书籍,学习书中的场景、人物结构的描写手法。他常常是写到深夜,空旷的宁静里,钢笔在他布满老茧的手上滑动着,“唰,唰,唰……”毫不含糊在纸上留下一行密密的文字,隐在那盏小台灯的光线下,一闪一闪的,仿佛一颗颗星星,忽明忽灭。我问他:“想过退缩吗?”他说:“没有过,阻力越大越激发战胜的决心,我就是一名战士,挫折就是敌人,我必须杀出重围,才能胜利。”

      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知用了多少瓶墨汁,不知熬了多少个夜晚,不知填了多少白发,整整三年,二十多万字的《西峪惨案纪实》终于尘埃落定,共分三部:抗日烽火、血腥屠杀、前仆后继。前言有一段话,这样写道:“我们这代人有责任教育后代,永远不忘这段历史,永远记住这段屈辱,从而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和革斗志”。老人捧着这本手抄本,眼里的光含着水样的明亮、清澈。

      《西峪惨案》的问世,引起了省、市、县、乡各级政府的高度评价:这是一部有史学价值和教育意义的报告文学。代之而来的是,省宣传界聘名导演,拍成了《西峪惨案》电影。引起了各界人士和广大群众的关注。然而,白支书并没因此而得到名,更谈不上利,他还是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白支书笑迷迷告我:编剧当时成了别人了,不过无所谓,西峪惨案总是得到了关注,西峪村成了红色标杆。

      随后,他就又给我讲述了修缮西峪惨案广场的五次写信:

        2014年至2017年,西峪惨案纪念馆和纪念广场这两项大工程在修建过程中,资金如“哗哗……”的流水,常常使花费处于入不敷出的境地,一向作智多谋的白支书也愁得茶饭不思,最后,他竟然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要以老支书的身份给省市领导写信,让领导们来献策帮忙。我瞪着祟拜而又好奇的眼睛问:“大爷,您怎敢给领导写信,不怕遭拒吗?”大爷憨厚地笑了笑答道:“怕什么?这是一项党的伟大的事业。领导们就是咱们的父母官。”

      “态度决定一切”,有了想法就要开始着手准备,夜深人静,皎洁的月光轻抚在熟醒的小山村,青蛙的鸣唱伴着人们的鼾声,一起一伏,一首和谐的农村交响乐。白支书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睡不着,思忖着:给省里哪位领导写信合适呢?对,宣传部负责文化推广、传播工作,先给时任山西省宣传部部长的胡苏平写信,不由分说,披衣下床。台灯、木柜、长凳——白支书多年的老搭档,他拿出了已准备多日的信纸,在纸上写出了“尊敬的胡部长”,写出了西峪惨案的悲壮;写出了西峪人民的奋斗拼搏精神;写出了纪念馆建设的困境。

      信件发出去以后,等啊等,很多时日过去了,杳无音信,白支书猜想可能信件没到胡部长手里?他正考虑要执手给胡部长写第二封信之际。幸运使者降临了,一天,刘春兰村长笑哈哈走进了白支书的家,“老白,你给省领导写信了?”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了一个白色的信封,信封上赫然写着“白维良(收)”落款:山西省宣传部。白支书接过信,轻轻撕开,内容大致是,胡部长对白支书表达了崇高的敬意,表示了对西峪惨案的报大关注,并愿意帮助20万元用于纪念馆的修缮。震惊、激动、感动、兴奋,热泪不知不觉从白支书的眼里溢出,嘴里喃喃自语:感谢党,感谢胡部长,工程有钱了。20万到帐后,全部用于纪念馆工程的建造。

      至此,白支书的信心更大了,写信的热情更足了。给晋中市市长写信,市长亲自派市文化队到村唱戏搞教育。给时任山西省骆省长写信,省长亲自批复西峪惨案纪念馆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国防教育基地”。

      2017年,纪念馆和纪念广场相继竣工,纪念馆和纪念塔犹如两位伟岸的烈士,并立守护着西峪村的生灵,73岁的白支书眼里早已是欣慰和欢快了,是无数的热爱、明亮、坚毅的交叠。他看到了脚下的西峪村烈士们眼里鼓励的微笑……

      “春蚕到死丝方尽”,现在的白支书是越来越忙了,他又自告奋勇成了纪念馆的义务讲解员,每每到清明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白支书的身躯犹如广场的旗杆,不辞辛苦地穿行在人们中间,一场接一场讲解西峪的党史、西峪的英雄、西峪的变迁,有时一天顾不上喝一口水,嘴唇上起干皮长疱经常发生。西峪村的事无小事,他永远是站在前沿擂动着战鼓,奏着生命的赞歌!

      更令我惊羡的是,他还多次与年轻党员们一起参加了我县的“七一”党建演讲赛,讲党史、颂党恩,并获得了“特等奖”。他已不属于他自己,他是属于西峪人民的、是属于西峪村的这块红色热土的……

      采访结束,老支书送我们到街门口,孩子般的笑容,目送着我们,我不停地回眸,不停地让起伏的思绪拉长,不停地在脑海里雕刻白支书的模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5,539评论 6 49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911评论 3 39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1,337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723评论 1 290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795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762评论 1 294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742评论 3 41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508评论 0 271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954评论 1 308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247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404评论 1 345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104评论 5 34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736评论 3 324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352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557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371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292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