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的时候家里附近新开了一家书店,某天跟姐姐去逛书店,她说要支援一下我,让我任挑一本,她来买单。然后我就鬼使神差地拿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那时刚学文言文,本着提高文言文阅读的精神,还特地拿了文言版的。抱着那部大巨头回家之后,有模有样地从第一个字开始读,遇到不懂的字还会查查字典。就这样连猜带蒙地倒也是读了不少章节,只是很多地方都不求甚解。后来读到最喜欢的孔明死了,心里悲痛,读不下去,至此搁置在一旁。想不到时隔多年再读三国,居然是日本人吉川英治所写的《三国》。借日本人之眼来看本国的历史,从中窥探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差异,倒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吉川英治生于明治25年,是日本的“国民作家”,历史小说大师,以改编史书闻名。幼年因家道中落而辍学,做过多项杂工,22岁时正式步入文坛。等到34岁时才因《鸣门秘贴》一举成名,随后创作了《宫本武藏》《三国》《丰臣秀吉:新书太阁记》等多部巨著,均备受推崇,有“百万人的文学”之美誉。
《三国》是吉川英治将中国小说加以现代日本小说化的奠基之作,很好地融合了中国文化与日本气质,至今仍是日本人的必读之书。在日本,受《三国》影响的政治家、企业家、文学家等不胜枚举,他们从中学习历史文化、成功之道、处事方法等。金庸先生评价其“正是借助他(吉川英治)富有文采的文章,使日本的读者对这部作品的兴趣至今未衰”。
《三国》系列共五部,《三国:大乱之兆》是第一部,内容包括全十卷中的桃园之卷和群星之卷。桃园之卷从刘备为母买茶途中遭遇黄巾贼讲起,逃亡途中被张飞相救,后又通过张飞结识童学草舍教书先生关羽,三人志趣相投又胸怀天下,在桃园结义后开始闯荡江湖。群星之卷里开始刻画众多风云人物--曹操、袁绍、吕布、董卓、孙坚.....各路英雄豪杰悉数登场,杀伐不断,群雄逐鹿愈演愈烈。
与我们所熟悉的章回体小说不同,吉川英治并没有对三国进行改写或节译,而是大胆地采用了报纸连载小说的体例来进行再创作,并且在主要人物像刘备、曹操、关羽等身上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创意。书中较原著新增的的对白、心里活动描写都极其直接地表达出作者对不同人物的喜恶,并且通过对人物加以点评揭示为人处世的道理。
比如刘备在徐州遭曹操围攻时施以援手,后被徐州太守陶谦委任为新一任太守。吉川英治点评其“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一个过程”。
“刘备......一直都能持节守义,静观风云变化却不急功近利,因此名望极佳......他的这些固执和古板其实才是正道,在获取功名之途上貌似迂回而行,其实是走了捷径。”
而对于一直存在争议性的曹操而言,吉川英治在对其进行描写时也能辩证地加以看待。他并不认可曹操“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叫天下人负我”,却也欣赏其惜才爱才的优点。在生擒许褚时,曹操起了爱才之心,亲自为许褚解绑。吉川英治评价
“曹操就是这样一个人,若被他视为敌人,则性命难保。反之,若被他看中为贤才,则一定会恩宠有加。他一方面懂得惜才爱才,另一方面若他憎恶某人,也是会不惜一切手段将其毁掉的”。
《三国:大乱之兆》由于采用连载小说体例,并且加入了作者大量的点评,便于理解,阅读起来较罗贯中版较为轻松。但由于吉川英治是日本人,对中国历史的了解毕竟有限,书中出现了唐代李白的诗,显得极其不合时宜。只能说当做小说读一读。若想更进一步,还是推荐《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