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不过身边朋友的疯狂安利,一向不太关注教育话题的我,也看起了《小舍得》。
从“扶弟魔”樊胜美到“鸡娃”代表田雨岚,蒋欣恐怕将我们最恐惧的角色全演了个遍。
社交媒体两极分化,一方对田雨岚的行为感同身受,另一边指责田雨岚强迫孩子,把成绩看的太重。
两边剑拔弩张,围绕教育内卷的背景,怕是一个不小心就要打响代际焦虑的战争。
可细品这部剧带来的社会影响力,却不难透过现象看本质。
01.
我曾是颜子悠
可能也会变成田雨岚
《小舍得》的初次聚会,欢欢表演唱歌,子悠背诵圆周率,才艺pk刚刚落下帷幕,有关成绩好坏和教育观的战争却又吹响号角。
这样的桥段简直把我的童年挖出来当众处刑。
但凡是经历过学生时代的孩子,多少免不了在各种聚众场合被父母拎出来展示些什么。
刚学的钢琴曲还没练熟,先给亲戚朋友展示一下。
明明是热闹的家庭聚餐,却冷不丁的背个《出师表》。
升上高中,中学模拟考的高分还能被拿出来反复炫耀。
父母们仿佛将周遭称赞的目光当作孩子成长道路的质检关卡,而当才艺比拼不相上下时,成绩便成为了一招制敌的关键因素。
电视剧中的田雨岚就是典型的这类家长。
因为自己学历低,出身卑微,为了逃脱低声下气的命运,她将所有的底气都寄托在孩子的成绩上。
儿子梦寐以求的足球班可以言而无信,但是每天两套卷子必须做。
考了高分比整容还有效,瞬间就能让她精神百倍、容光焕发。
可当成绩跌落时,她能想尽办法挤兑老师,也能为了进入金牌班提高成绩迅速切换面孔,百般哀求。
怪不得颜子悠在班级的夸夸会上,哭着喊道:“我觉得,我妈妈爱的不是我,而是考满分的我。”
其实这句话,深深刺痛着每一个历经学生时代的孩子。
我们的父母很少接受良好教育,大多到初中高中就不得不进入社会摸爬滚打,于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鸡娃心态促使他们将“没文化不光彩”的焦虑施加在下一代身上。甚至连同如南建龙这样的祖辈,也无法安享晚年,为了孩子的未来重新维系起人脉关系,给孩子争取补习班名额,被迫加入内卷战斗。
那时,作为内卷旁观者的我们,总会暗自下定决心,要从自己开始,逃脱出焦虑的怪圈。
可在成长的过程中,在无数次利益纠纷和挣扎中,太多身不由己裹挟着我们。
我曾是颜子悠,可能也会变成田雨岚。
但成为南俪或许更好,在缓缓偏移的道路上,及时止损,恍然领悟有舍有得、平衡心态的重要性。
《小舍得》像是一面明镜,每个人看到的都是真实的自己。它还原走过的路,却也折射并警醒人们未来的样子。
02.
内卷与焦虑下藏着一颗不甘平凡的心
内卷也好、焦虑也罢,人们的不安往往产生于美好未来与个人实力现状的不匹配。真实的能力和欲望无法达成一致时,我们开始恐惧自己过于平庸。
剧中田雨岚和钟老师有过一段对话。
钟老师说颜子悠的能力只有94分,而米桃是因为卷面只有100分。
在田雨岚一次次明嘲暗讽说南俪不敢接受自己孩子比别人差时,更多人看到的,是她不愿意接受自己和孩子的普通。
或许在孩童年代,每个人都怀揣着闪闪发光的梦想和希望,对自己的一生抱有些许不切实际的幻想,然而却在生活的摧残中逐渐被磨平了棱角,一边感叹着不公,一边眼巴巴渴望成为“精英”而愤愤不平着。
推崇精英文化的当今社会,认识到自己的平庸就仿佛给自己贴上愚昧无知的标签。
而这一点,《小舍得》主题曲给出了最好的回应:“时间慢慢悠悠,却从不停留,他知道什么都带不走,却从不强求”。
如果说奋斗和前进的最终目的只是为了幸福的生活,而非满足虚荣和旁人的注视,那我们所贪图的不过是再平常不过的东西。
03.
舍与得的本质
不过是一场均值回归
与其说《小舍得》在探讨教育的本质,不如说它引出一个周而复始却总视而不见的道理:这个世界的本质都是均值回归。
不管是理解为天道轮回还是盈亏同源,我们都不得不承认盛极而衰,否极泰来的道理。
没有人敢保证两个天才就能生出同等智商的孩子,虎父也可能会有犬子, 强将手下也会有弱兵。
生活更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稳定,只有坦然接受平庸,回归内心的渴望,寻找能力和欲望正确匹敌的真实自我。
看过《小舍得》的人,再对比南俪、田雨岚和米桃三个家庭后,都会更渴望米桃家的温暖。无论是米桃还是她的父母都知道只有读书和学习才是美好未来的希望,即便家境贫寒,她的父母也不愿意在学习的问题上作出任何让步。
三个人心里都有爱,就算条件艰苦,却也不失温馨。
正是如此,寒门出学霸,一切都回到均值。
接受满地鸡毛的琐碎并沉浸其中,才能认真生活,用心去体验一个个开心与不开心的时刻。选择正确的路,往往才能收获更单纯平凡的美好。
《小舍得》这部剧,通过真实刻画社会现象直击大众痛点,用温暖与话题并存的方式将每个家庭、每个人物的多面性鲜活展示,引发深思。
纵使它展示了成年人的不安与焦虑,我们还是能从中感受到真正的舍与得,舍弃焦虑释放自我,拒绝鸡娃和一切内卷,然后才会获得幸福与实力吧。
布衣饭菜,可乐终身。
换一双舒适的跑鞋,不一定总要冲在前线。走走看看,人生沿途多得是比胜负成就更美好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