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夜,看完了一本漫画书——《抱住棒棒的自己》。
这不是一本简单的漫画书,而是一本心理学工具书,是可以放在床头反复阅读、慢慢品味的。
全书一共分为四个部分,情绪、自我成长、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系。通篇读下来,爱不释手,一幅幅漫画,一句句戳中心窝的话,是安抚,也是力量。如果你也是个忙忙碌碌不曾停下来思考的人,找个下午,泡一壶茶,让心灵跟着徐慢慢一起慢下来。相信在这本《抱住棒棒的自己》中,能滋养你新生的力量。
后疫情时代,我们大多数人/企业,为了生存,都在调整旧的生存模式。在赛道切换时,没有人想被这个时代抛弃。焦虑和欲望交织,踌躇满志与混吃等死并行。
自我怀疑、处理不好情绪这个大怪兽;看不到成绩、实现不了阶层跃迁,自我加压到爆表;结束一天繁忙的工作,拖着疲倦的皮囊回家,本想获得伴侣一点点温暖的呵护,没想到等来的是另一场唇枪舌战;自己可以把自己的人生调成亢奋状态,一直鸡血满满,可孩子不买你的账,他们觉得你是坏人,你自己起早贪黑,为什么还要逼着我们一起……
在这本书里,徐慢慢告诉我,你可以不必那么累,累了,就安心当个废物吧。
学习心理学这么多年,我一直在追求内心平和与喜悦的路上,希望能和自己的情绪和平共处,但很多时候,还是接纳不了“不那么优秀的自己”,惯性思维让我在没处理好工作关系、亲密关系、亲子关系时,不断攻击自己,自我批判,甚至,有些时候,会攻击身边的人。你对别人的不满,其实是对自己某一部分不满的投射。当你对自己不满、对伴侣不满、对孩子不满的时候,是不是也想改造自己/他们?美其名曰:我是为你好!其实不然,你的每一次自我批判,只会让情绪更加强化,更不要试图改造别人,我们无法改造别人,相反,当一个人不被逼迫、不被设限,而是被无条件地接纳时,他自然能感知到接纳背后的爱和期待。下一次自我批判跳出来的时候,不妨别急着给自己打鸡血,先看看这些情绪背后的需求,和情绪对话,承认自己的局限性,给自己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你的每一次觉知,都是成长。
在第二部分,学到了一个很棒的思维模式:创造性思维。
一般情况下,我们处理问题的模式是:找到问题—制造压力—产生动力,可结果往往是“间歇性努力,持续性躺平”,光感受到压力,却没有获得动力。这种思维模式叫解决问题的思维。而创造性思维不纠结于“问题”,而是想要什么,就努力去创造什么,或许你会惊喜地发现,自己有着源源不断的动力。
举个例子:比如想摆脱颓废状态,想督促孩子好好学习……其实动力都是一样的,对于现状的不满意。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深吸一口气,喔……原来我每天活得这么累,都是因为对现状的不满意,而这些“不满意”的情绪,很难成为我们行动的动力。想自律,就找到自律时带给你心流的东西/感觉,想孩子爱上学习/运动,就去引导他们去捕捉在学习/运动中获得“心流”的感觉。比如早起,每次能按进度听完课,我就会有一种大大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会抵消早起的惰性,所以,对于我来说,坚持早起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只有我们真正热爱的、发自内心想要去创造的东西,才会散发出引力,吸引着我们一步一步去靠近。
在第三、第四部分同样有非常精彩、非常震撼内心的心理对话,值得我细细品味。这本书里推荐的三本书已经在物流的路上了,很期待,也很期待在未来的路上,能跟着徐慢慢一起慢下来,慢慢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