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五十九回中,写到了春燕和莺儿的对话。在对话中,春燕引用了宝玉的一句话: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珠宝;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不好的毛病儿来;再老了,更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 她在引用完这句话后,还发了句感慨:“分明一个人,怎么变出三样来?这话虽是混账话,想起来真不错。”
宝玉的这句话、这番意思,是宝黛爱情进一步向前发展的一个障碍。《红楼梦》第五十七回中,紫鹃想帮黛玉早点儿把终身定下来的想法,大概是错了吧。紫鹃大概是错了,但今日的众多女性选择了独身,珍惜着自己作为“无价珠宝”的时间,这大概是没错的。
不说宝玉了,我们来说说春燕。春燕的感慨很引人深思:分明一个人,怎么变出三样来?说到这里,我就要笑话一下春燕的见识短了。不过吧,这不能怪她,因为她没生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这个时代“三变”已经不算什么了,我们都已经对“百变”见惯不惊了,“百变”的人多了去了。反观春燕,一个人变出三样来,也值得大惊小怪?
不开春燕的玩笑了,我们还是回到春燕的问题:分明一个人,怎么变出三样来?
人都是要变的,但变与变是不同的。像这种从“无价珠宝”到“鱼眼睛”的变化,那真的是太可怕了,这不是一般的变化,不是变而不离其宗,而是质变。春燕能有这样的思考,说明她也是讨厌和拒斥这样的变化的。
说到对变化的思考,《红楼梦》中的女性在这方面多有出色的表现。秦可卿托梦给凤姐时,就说了她对变化的思考:“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所能保常的?”“盛筵必散。”
与秦可卿的思考相似的是小红的思考。小红说:“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这和秦可卿说的是一个意思。凤姐和秦可卿极好,而小红和秦可卿竟有相似的思考,这也就难怪凤姐喜欢小红了,喜欢到了把她从宝玉那里要了来。不得不说,《红楼梦》的女孩儿们确实挺厉害的,连春燕和小红这些丫鬟们都有着对现实问题和终极问题的深刻思考。
秦可卿和小红对变化的思考是相同的,这种思考是关于兴衰和无常的思考。她们的思考和春燕的还是有不同的,而且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春燕思考的是人的变化和人性的变化,而秦可卿和小红的思考却不是这样的。从这里来说,我认为,春燕的思考是要比她们更进一步的。
但我们看到,春燕的思考恐怕也就仅止于此了。 春燕只是表达了对肮脏的质变的不解和不满,她肯定不会去主动选择这种质变,但如果环境逼迫她呢?而事实上呢,环境无时无刻不在逼迫她,所谓“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面对环境的改变和逼迫,春燕还能守住她的本质吗?她没有说。也许是这个问题大家都无可奈何,大家都不愿意去思考吧,不去思考,自然没得可说。
和春燕一样,众女儿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但对这样的问题,她们大多都没有认真想过,更别说作出回答了。有些女儿在环境的逼迫下,作出了坚守本质的行为,但这并不代表她们对此做过思考,心里有着明确的回答。这个问题是雷池,没人敢越过一步,去思考它。
在这个时候,是林妹妹越过了这个雷池。在艰难的环境面前如何自处,对这一问题作出过认真思考并作出了明确回答的,是林妹妹。林妹妹没有像春燕一样,止步于对肮脏质变的不解和不满。她更进一步,明确地表达了对肮脏质变的坚决拒绝:任你“风刀霜剑严相逼”,我自“质本洁来还洁去”,坚决不去“污淖陷渠沟”。
贾府的环境在一天天变坏,众女儿们在一天天长大,与过去相比,保持自己的洁质,成为了一件越来越难的事情。事情是那么难,难到了大家都不敢去想,大家都是走一步算一步。能保持洁质多一天,便多保持一天洁质,到了洁质终不可保的那一天呢?该怎么办?大家是不敢去想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林妹妹清醒思考和明确回答的意义才越发凸显出来,她的过人之处也才越发生动和深刻起来。
当然,春燕的思考也已经实属不易了。多少人至今还在追求着虚幻的稳定,对世界的变化视若无睹,逃避在暂时的风平浪静里自欺欺人,醉生梦死。面对秦可卿和小红的思考,这些人是要惭愧的。更不要说春燕了,春燕的思考已经到了百尺竿头了。但是,她止步于百尺竿头了,她的思考是烂尾的,是不彻底的。
林妹妹曾云:无立足境,是方干净。林妹妹的思考也是如此。春燕的思考还有立足境,还在百尺竿头。而林妹妹的思考更进一步,离了这百尺竿头,真真无立足境了,如此的思考真是干净,真是彻底,真是想明白了人生大问题。
无立足境,是方干净。林妹妹的这更进一步,真是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