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樊迟跟随孔子在舞雩台下游览,说道:“请问如何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改正过失,辨别是非?”孔子说:“问得好啊!辛劳在先,享乐在后,这不就可以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吗?检查自己的错误,不去指责别人的缺点,这不就消除潜在的怨恨了吗?因为一时气愤,而不顾自身和自己的双亲,这不就是迷惑吗?”
樊迟是孔子的“司机“,也是一个地方的小官,所以他也会问孔子一些问题。樊迟这个人的特点就是:求知心切,勇武果断。但樊迟问的问题都比较直接,总是希望能够解决非常实际的问题,所以孔子总是批评他说“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但樊迟在这里的提问得到了孔子的认可。
崇德,就是先做事,再想回报。如果让自己的欲望走到了努力之前,那么就会出现贪婪带来的困扰。
修慝,我们找别人的问题太容易了,但这根本给我们自己带不来任何的益处。我们关键还是要去修正自己的问题。
辨惑,一朝之忿是很可怕的一件事。因为缺乏批判性思维,因为没有全局观而起一时之忿,这就是迷在其中啊。
学习大段的《论语》,实际上我们能够发现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各种场景的呈现,如果我们僵化地去理解孔子,就很容易极端。但是,我们要理解孔子,他对于不同的学生,是会给到不同的答案和建议的。中庸之道,永远是孔子所秉持的态度。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善于知人。”樊迟没有完全理解。孔子说:“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的位置在不正直的人上面,就能使不正直的人变正直。” 樊迟退了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去见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的位置在不正直的人上面’,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道:“这是涵义多么丰富的话呀!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把皋陶提拔了起来,不仁的人就远远地离开了。汤得了天下,也从众人中选拔人才,把伊尹提拔起来,那些不仁的人就远远离开了。”
成语:仁者爱人。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举枉错诸直,能使直者枉。
如果我们在组织当中,选拔的都是奸佞。即便组织里有好人,因为风气的关系,时间久了这个好人也变坏了。所以,好的环境,可以使坏人变好,而坏的环境,会使好人变坏。
一个组织的管理者,一个家庭环境的缔造者,都应该去思考这个问题。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子贡问与朋友的相处之道。孔子说:“忠心地劝告他并好好地开导他,如果不听从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
孔子说,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如果朋友有错误,我们要提醒他,给他指出来。但是如果朋友不听,我们就不要再劝了,这就是分寸。
而且,如果太过分,并不是为友之道。
比如,你劝完了,给他一点时间,他回家想一想觉得这事儿对,他自己就转变了。但是如果你像个高压锅一样逼着人家必须按照你的方式你的节奏来,你就已经生活到了别人的生活中去了。你已经干涉到了别人的生活了。
所以,你到底是真的想要规劝朋友,还是想要左右控制朋友?这就是一个分寸和边界。
孔子为什么会跟子贡说这个话呢?
因为子贡就是一个很喜欢品评别人的人,而且还很有钱。孔子婉转地批评过子贡说“夫我则不暇”,意思就是说,你怎么这么闲啊,怎么这么有闲管别人啊?所以,子贡的毛病可能就是喜欢给别人做决定,喜欢对别人品头论足,有钱又有闲的人,自然是很自信很主观,态度会很强硬的。所以,子贡在交朋友的过程中就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很不会意外。
那么我们引申到婚姻生活中来,其实,婚姻就是一个人的事儿。《亲密关系》中说,如果婚姻是2个人的事儿,那么我们做多大的努力,都只会有50%的分数。所以,我们如果把婚姻作为自己的事儿,我们只负责管好自己,我们不要总是想着去改变别人,总想着去改变别人,本身就是一种自取其辱的做法。如此一来,婚姻关系很可能就会非常融洽地相处下去。
而婚姻中最痛苦也最悲哀的事,就是夫妻一方耗尽毕生的心力,只为改造对方,而对方又想改造另一方,那么最终的结果一定是不欢而散。
那么对于父母来说,孔子也说过“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我们也可以劝父母,但如果父母不太接受,我们就不要再劝了。为父母保驾护航,为父母收拾烂摊子,本身也是子女该做的事儿呀。
所以,孔夫子很能够划分清楚,自己和他人的界限,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能力。如果我们“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像子贡一样,认为自己,我明明就是为了你好,我希望你改变,可是你为什么不听呢?不停干涉他人的结局,就是自己变得迷惑。
其实这个时候,已经不是为了朋友了,而是为了自己,是为了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朋友罢了!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曾子说:“君子用文章学问来结交、聚合朋友,用朋友来帮助自己培养仁德。”
很多人当然不是“以文会友”,他们是“以酒肉会友”,“以权力会友”。人交朋友有各种各样的出发点,很多人就是因为要争取到共同的利益而结交的朋友。所以,很多朋友结交的目的是不同的。
但是“以文会友”,例如“一字之师”或者刘禹锡在《陋室铭》里所描述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通过交流文化、交流学问来结交朋友,我们可以找到同频共振,可以找到有共同愿景的、有理想、同层次的同道中人。可以是创业上的伙伴,可以是心灵上默契的朋友。
“以友辅仁”,朋友的作用不应该是“以友辅利”,“以友辅权”,更不是“以友结党”,朋友的意义是“以友辅仁”,如何修养自己的仁德,如何使自己变成一个更好的人。
这就是《他人的力量》,这就是人际关系带来的越迁的力量。
第四层人际关系:我既可以坦率地讲出你的问题,同时也能够特别真诚地赞美你,指出你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