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个人标准,集体标准以及固有标准。
我头一次产生对于个人,集体和固有标准的思考应该是在一年多前。或许是在接触了某个电影之后,兴冲冲地跑到网上想看看大众评价,但让我惊疑的是,和我打分一样的人非常少,或者说我的观点和大众相差甚远,是被视为异类的少数派。
那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可不是思考,而是硬着头皮憋红了脸去和别人争论,然而不管话中据理多么充足,文句多么客气,争论不到两句话就只剩下“争”,而且是在争一些口头上的便宜,谁骂得够狠,谁就能证明自己是正确的。
我并不是第一次接触网络语言暴力,但以往一直是旁观者的角度,因为旁观所以心里对于双方对错是清明的,而且我不曾站队,所以不会被影响到情绪。
但是那一次,我是局内人,是争论者的一方,或许当局者迷是有道理的,总之当争论对手开始语言侮辱的时候,我失控的情绪就自然而然转移到了电影上,我越发笃定自己的观点,并不知不觉剔除掉了一切符合对手见解的观点。我一口咬定这个电影就是我评价的那样,不同意的人全为异类,并且在逮到观点不一的人后会和“同党”群起而攻之,胜利后会洋洋得意,失败后会被影响一整天的情绪,就这样,久之,我便察觉到自己同那个人没什么区别了。
很早以前,我就明白事事无绝对这个道理。具体来说,我知道哪怕是人人都奉承的经典也不会百分百被所有人喜欢。因为人的喜好各异,就像人的性格一样,有多少种人,就有多少种观影口味。电影都是类型片,从电影技术角度来讲,不存在一个成功的大杂烩电影。
人的喜好不同,决定了同一事物的不同观点,观点碰撞,要么融合,要么继续对立。这其中有着很强的主观性,主观想法以自私自利为基础,人是社会人,是经济人,所以会全力维护自己的利益。只不过在这种抽象的差异偏好上,有人把自己裹得像刺猬,有人则坦然外向交流。
现在想来,我以前也化身过扎人的刺猬,所幸我并没有继续奉行强有力的个人标准,网络言论的低代价放大了很多人自私心理,致使他们怀揣着自己的标准独居一方,碰不得,见不得,也说不得。兴许他们在现实生活里也没有什么高明的观点吧。
喜好导致了观点冲突,但是在很多形式中,不光是电影,各异的观点大致会分为两个派别。
比如,一个电影好不好看,取决于一百个观影人中点头者的比率,这听起来好像对否定者不太公平,说好的观点自由呢?争论总要有个头,这是集体标准的要求,也是对第三方最能起直观影响作用的结果。淘宝不存在满分店铺吧?但流量总会趋于好评更多的那一个,我们就可以说那是一个好店铺。个人标准会渐趋于集体标准。
再论,是什么造成了集体标准?
再说说电影吧,毕竟我从这一块得到的感触最深。我们之前探讨的个人和集体标准都是从消费最后的环节来考虑的。事实上,在生产环节上也有一个标准。不光是生产者,或者说参与电影制作环节的人,我们观影人同样也应当作为参考,固有标准,即硬技术指标。
电影发展百年有余,从拍摄角度讲,早就算得上是一门学问了。学术的意义之一就是存乎硬指标,电影拍摄有手法,镜头运用有讲究,色彩,音乐,剪辑等表面工作,还有剧本,又是另一项硬指标,可以说专业角度评论电影所表达的观点是清晰而明确的,电影好坏就从这些指标中得出来,但是有时候也会存在大众影评和专业影评出现结果相反的情况,这里要考虑的,就囊括人口素质,品味,观影水平以及社会节奏等太多的问题。但总言之,硬指标是存在的,电影拍摄如果在技术上达标,那么就是一部好电影!集体标准所承认的,必然是技术达标的电影,即便它冷门,更偏艺术性。
固有标准主导一切,集体标准趋于固有标准,个人标准又趋于集体标准,这便是这一领域的发展铁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