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给定资料 2 中,L 村村支书面对村民土地调整的要求,发出感慨:“这样一来,我们
的压力很大,看来村里的土地调整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请根据给定资料 2,分析
他为什么感到压力很大。(10 分)
要求:
(1)全面、准确、有条理;
(2)不超过 200 字。
一、审题:
范围:给定材料2
主体:土地调整不简单
要素方向:表现
字数:200字,(5个层次则每个40字、8个短语左右)
主题思考:面对土地调整要求,感觉压力很大,所以问问什么感到压力很大,就是问土地调整不简单的具体表现,即为分析,可以先总括再详述;全面、准确、有条理(找好点,分好条即可)
二、阅读:
思考:一般做事困难即不同的组织(或者一个主体的不同维度的利益)根据不同模式的利弊,形成自己的推动力量,使当前模式因矛盾张力太大而导致不稳定。所以本文中着重找到各个推动土地改革模式的组织及推动意愿。
1.略读:初步确定层次(查看段落主体时间等自然分层;查看文章中是否有包含文章的大哥)。
2.精读:初步确定要点(使用下划线表示);找到每个段落,每个要素中的大哥与配不配。(按照要素的方向去找要点)
3.整理:大概确定文章架构,整理一级大哥总括,找到每个层次的大哥并对选取每个层次中的二级观点,保证二级观点的完整度。
L 村位于某省中北部沿海平原区,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冬小麦与夏玉米一年两季轮作,经济作物以苹果为主。L 村的土地分为两类,一是“围庄地”,在村庄周边,有较好的水利条件;二是“洼子地”,离村庄远,水利条件较差。与全国大多数村庄一样,L 村也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根据当时的政策完成了“二轮土地承包”。L 村把全村土地分成两份,一份为各户承包的人口地;另一份为机动地。机动地主要用于给新增加的人口增地。
【段1】介绍了客观情况
【略读-大哥&层次】各种因素推动土地政策的力量;可以考虑按照正反的推动力量进行总结,也可以直接按照段落自带的逻辑进行层次分类。
与其他村庄二轮承包普遍执行的“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土地政策不同的是,L村在机动地上实行“增人增地但减人不减地”的办法。自二轮土地承包以来,L 村的人口增减变化将近百人。L 村给新增加的人口分配土地先从位置、水利条件较好的围庄地开始,围庄地分完之后,新增加的人口就只能分到洼子地了。到了 2014 年,预留的机动地全部分配完了,“增人增地但减人不减地”的办法也就难以为继了。
【句子要点-推动力量】人口变化大,机动地已分完,“增人增地但减人不减地”的办法难以为继(会引起人们对当前土地的分配的不满)
【句子-层次-整理】人口变化大,“增人增地但减人不减地”的办法难以为继”。
村民李某在二轮承包时家里只有他们夫妇和未成年的儿子,多年后儿子娶妻生子,都没赶上村里分地,一家 6 个人种着 3 个人的地,收入窘迫。特别是每当看到邻居张某家 2 个人种着 9 个人的地时,颇有怨言:“明显不公平,就应收回重分。”但张某对他的话却不完全认同:“我家地多人少是事实,可二轮续包的时候就是这样,30 年不变也是国家规定的。”
【句子要点-推动力量】人多地少不满想要地,人少地多满意规定。
与李某、张某想要地、想种地不同,L 村还有不想要、不想种地的人。76 岁的万老汉,家里有 6 亩地,儿子和孙子都在外地打工、上学。每年的秋收季节都是万老汉最发愁的时候,繁重的劳动都得雇人帮忙。他想把地流转出去,但因为地比较零散,收益也不高,流转也很困难。村里和万老汉情况差不多的还有二十多人。近几年一直在外地打工的王某说:“种地费时费力不说,农忙时回家打理,请假还要被扣工资,不合算。这两年一直是托付亲戚来种地,没什么收益,明年也不想这么干了。”此外,村里还有 10 户完全脱离农业的家庭,因各种原因,他们承包的土地大多撂荒了。
【句子要点-推动力量】不想要地农户因地收益不高,流转困难、土地撂荒。
【句子-层次-整理】(上段和本段都在再说人地不平衡的问题。可以借用下段读到的句子总结为):
承包地占用量与家庭人口不均衡,导致人口增加家庭与未增加家庭有矛盾。不想要地农户,土地收益不高,流转困难、撂荒。
现任村支书告诉记者说,村里二轮承包后一直没进行土地调整,这是因为国家对土地调整有政策,明确提出“小调整、大稳定的前提是稳定”。“小调整”的间隔期最短不得少于 5年,而且“小调整”只限于人地矛盾突出的个别农户。2006 年因为村民的承包地占用量与家庭人口不均衡,村里曾有过一次调整的打算,村委会研究决定:凡是人口减少以及已经迁往城镇落户的农户,其承包的土地份额一律收回,另行发包给新增人口的农户。村民石某因妻子去世而被收回了 2 亩地。石某不服,将村委会告上法庭,要求返还被收走的土地。法院经审理认为,2003 年实施的《农村土地承包法》确立了“承包土地以户为单位,减人不减地”的原则。根据该法律,家庭承包经营权的主体是农户整体,而不是家庭成员个体。只要承包方的家庭还有人在,土地就是不能收回。只有在承包经营的家庭消亡,或承包方全家迁入设区的市并转为非农户口的情况下,发包方才可以收回承包地。如果承包方自愿放弃承包地,则应提前半年提出申请。最后法院判决村委会返还石某土地。石某这一告,那次土地调整就没往下进行。后来,国家对土地调整的限制越来越严格,多次强调“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调整承包地”“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句子要点-推动力量】国家政策提出“小调整、大稳定的前提是稳定”,调整限制条件多,强调“不得调整承包地,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句子-层次-整理】国家政策提出“小调整、大稳定的前提是稳定”,调整限制条件多,强调“不得调整承包地,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2016 年春,李某和一些农户以土地承包量有失公平为由找到了当地政府,要求调整。这一诉求得到了政府的支持。面对这种局面,村支书无奈地说:“这样一来,我们的压力很、大,看来村里的土地调整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
【句子要点-推动力量】当地政府支持对土地进行调整的诉求。
【句子-层次-整理】当地政府支持对土地进行调整的诉求。
三、答案呈现:
土地调整难在平衡国家政策、村民、当地政府、土地使用情况。
1、人口变化大,“增人增地但减人不减地”的办法难以为继”。
2、承包地占用量与家庭人口不均衡,导致人口增加家庭与未增加家庭有矛盾。不想要地农户,土地收益不高,流转困难、撂荒。
3、国家政策提出“小调整、大稳定的前提是稳定”,调整限制条件多,强调“不得调整承包地,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4、当地政府支持对土地进行调整的诉求。(196字)
反思:
1. 一般做事困难即不同的组织(或者一个主体的不同维度的利益)根据不同模式的利弊,形成自己的推动力量,使当前模式因矛盾张力太大而导致不稳定。
2.材料自带逻辑,要点有明显的连贯性(因果+结构),要找到材料的逻辑。
3.本文中因为只有两种可被商量的模式(即按人调整与不调整),所以也可以按照推动力量与维持稳定的力量两部分去分角度,但是,这与顺从材料的自带逻辑矛盾,基于不到非打乱不可就不动材料逻辑的原则,这里选择了小马哥的这种写法。
参考答案:
坚持每天分析整理,相信坚持的力量,持续开放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