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越来越发现,丢掉的东西,越是着急找到就越找不到,反而当你渐渐忘却这件事情以后,不经意间就会发现它静静地躺在某一个角落等你发掘。
这种感觉就像小时候丢了一块心爱的橡皮,心急火燎地找遍整个教室却依旧找不见,于是抹着眼泪回家告诉妈妈。妈妈就会说,“不用太在意嘞,指不定哪天它就会再出现。”
后来,或许一周,或许半年后,果然像妈妈所说的那样,又在教室后面的角落里发现已被灰尘蒙蔽的橡皮。
不抱过多的希望,或许更会得到想要的结果。
感情同样也是如此。
我前段时间在微博上看到一篇有关林徽因先生的博文,大致是有关其感情方面的解读。于是心血来潮读起了《林徽因传》,读罢对于林先生与徐志摩的感情唏嘘不已。
我记得那篇博文是写林徽因之所以选择梁思成而非徐志摩,是因为她屈从于现实的安稳,梁思成能够带给她更富裕充实的生活。
我想,写那篇文章的一定是位男士,或许在男生眼里徐志摩是浪漫诗人,他的眼里没有烟火气,不适合婚姻。可是,对女孩来说,若是她真爱一个男人,即使他一穷二白,也会义无反顾的跟他走下去。
依我浅见,林徽因之所以选择梁思成,不仅仅是生活层次的原因。
徐志摩在认识林徽因之前就已完婚,可奈何张幼仪自小生活在乡下,身上或多或少带有农村人的淳朴,而就是这一点,使得徐志摩在他短暂的一生中都对张幼仪嫌弃不已。
徐志摩和张幼仪之间的婚姻属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没有丝毫的爱情掺杂。徐志摩在初次见到张幼仪时,只道她是“乡下来的土包子”。第一眼,他就没有瞧上她。
但是抵不过父亲的耳提面命,他最后还是与张幼仪结了婚。这场婚姻,断送了他们两人一生的幸福。
结婚后,徐志摩偏执地要求出国留学,就是在此次访学期间,他遇到了林徽因,两人一见倾心,很快就成为要好的朋友。
这次邂逅,使得徐志摩离婚的想法愈加坚定。后来他不顾怀有身孕的妻子在异乡举目无亲,不惜成为千夫所指的罪人,成为了近代中国第一位离婚的人。
他在给恩师梁启超的书信中写到,“我将于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他怀抱着最大的期待去迎接这份爱情。
而彼时,林徽因已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定下婚约。
当初刚看这本书时,我心里愤愤不平,凭什么林徽因先认识的徐志摩,他又对他那么好,可是她最后把终生幸福交与梁思成。
可后来,看见身边人的“恩爱情仇”之后,我渐渐明白了,两个人的感情之所以走不下去,并不是因为时间,距离这些外在因素。而是一个人苛求的太多,而另一个人却承担不起,开始退缩。
徐志摩开始确实得到了林徽因的心,但是他对这段感情的期望值太高,不惜与结发妻子离婚来保卫这段爱情,他不知道润物细无声的感情更能够长久。
而徐志摩后又遇到陆小曼并与之成婚,使得陆小曼硬生生地由“女神”变成了“女神经”,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基于此。
无论是徐志摩对林徽因,还是陆小曼对徐志摩,他们都对爱人赋予了太大的期望,他们爱人,也热烈的期望所爱的人爱他们。这种寄予所有的感情都太脆弱,往往更会吓退爱人。
而反观徐志摩发妻张幼仪,她知道丈夫不爱他,也并不强求,只是用自己女性的温柔安抚着他的家人,照顾他的父母,最后徐志摩飞机失事,恐怕最感激的人就是张幼仪了。
三毛说,属于我的,不刻意追求,它依旧会来;不属于我的,我双手紧握,还是会失去。
只记住,尽人事,听天命。凡事别抱那么大的期待,或许你就赌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