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考试长期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
很多人一辈子都在死磕科举考试。
正如大家所熟知的《儒林外史》里的范进中举。
当范进知道自己中举后竟然兴奋的发了疯,引出一场闹剧。
像是《儒林外史》里还有和范进同病相怜的周进。
虽然考上了,后来还作了科举考试的主考官,竟连苏轼这样的大家都不知。
这些读书人是只学考试内容,而不是真正的以读书丰富自己为目的。
当然,也有很多具有真才实学的书生。如明代编刊“三言二拍”的冯梦龙和凌濛初,都吃了科举制度的苦。
冯梦龙出身书香门第,少有才名。57岁才贡入国学,一生功名蹭蹬。
著述颇丰,除经史子集外,对通俗文学的贡献极大。
凌濛初40岁未中举,于是写下了《绝交举子书》。
40都应该不惑了,可是他还未立。
估计是真的气坏了,老先生才下了决心,弃儒经商。
凌濛初改行很成功,做书商赚的盆满钵满。
他的父亲更任性,中了进士,作了官居然辞职回家经商。
大概经商的基因也发挥了作用。
如果你学业没有高度,不妨学学古人。
发家致富也未可知。
《武林外传》里的吕秀才就是有着同样命运。
他更惨。
祖祖辈辈都是举人,到他这一代却不得不变卖家产,在客栈里当会计。
吕秀才常常回忆自己的光辉历史。
三岁识千字,五岁背唐诗
七岁熟读四书五经,八岁时精通诗词歌赋。
二十五岁穷的吃不上饭。
寒窗苦读十多年,连一个举人都中不了。
在这个高手如云的客栈里,遭到了很多鄙视。
当然,他们互相鄙视。
难道这么多年的书就白读了?
手不能提,肩不能抗的白面书生,就真的一无是处吗?
别人问秀才,你读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书有什么用啊?能中举吗?
秀才回答说,我读书就是为了获取知识。
子曾经曰过,知识就是力量。
什么子?
培根子。
友情提示
Britain那个学哲学的培根,不是吃的哦。
打打杀杀的江湖怎么会有人相信知识就是力量,武力才是硬道理。
秀才和别人吵架的时候,会说,我在小说里给你写死。
秀才写的小说确实很好,是以身边人为原型进行想象发挥。
小郭觉得可以出书挣钱,就找来有名的书商“范大娘”。
范大娘说了,不管你写成什么样我都能给你出书,“我上面有人”。
写第一卷的时候,秀才是兴趣驱使。
可是很快就签了书稿,收了银子,一个月速成。
秀才要是真的想成为有名的作家,月销十万,就必须写狗血剧情。
外表温文儒雅的秀才,心里是很有底线的。宁可赔偿违约金也不屈服。
小说虽然没有换成金钱,可他写出了自己想写的,而不是别人想看的。
别看他平时是个哼哼唧唧,酸溜溜的秀才。
临危不乱。
虽手无缚鸡之力,却常常挺身而出。
之后又一个特别震撼的桥段。
编剧是以古代章回小说题目的形式写到前半回:吕圣人智斗姬无命。
姬无命是个杀人不眨眼精神有些混乱,被官府通缉的犯人。
武功在盗圣白展堂之上。
当矛头指向吕秀才的时候。
吕向姬无命提出了一系列哲学问题。
正常人应该都会被问蒙。
吕秀才说,让我死可以,但是得先说明白我死在谁手里。
姬无命:我呀
吕:我是谁?
我生从何来?死往何处?我为何要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我的出现对这个世界意味着什么?是世界选择了我,还是我选择了世界?
姬无命:够了!
吕:我和宇宙有必然的联系吗?宇宙是否有尽头?时间是否有长短?过去的时间·在哪里消失?未来的时间又在何处停止?我在这一刻提出的问题,还是你刚才听到的问题吗?
姬无命:我杀了你!
吕:(青筋凸起大喊)是谁杀了我?而我又杀了谁?
姬无命:是我杀了我。
吕:回答正确。动手吧!
就这样坏人自杀了。
虽说是小说,这里很夸张。
但我个人觉得这部分写的很精彩。
知识就是智慧,就是力量。
知识变现,内容付费,已成不可逆的趋势。
社会在物质满足的差不多了后,一定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方面。
就算不为了考科举,高考,考研,考公务员。
不能升官发财,成为知名作家。
起码自身可以受益。
多读书,读好书。
都是提高自己又最不需要门槛的方式。
多读点书,就会多些不同的乐趣,即使只有你自己能get到笑点。
我可以确定的是,这和讲个黄段子的乐趣绝对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