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终于闲下来,抽空看了《奇葩说》第四季最新的二期,很精彩,看得人又哭又笑,笑中带泪。在“高等生物的蛋要不要毁灭?”这一期里,我最喜爱的少爷黄执中提到了好奇心和安全感的关系。今天,我也想来谈谈我对这二者的理解。
黄执中说,“好奇心是所有探索的动力,好奇心也是尝试的动力。探索跟尝试是好奇心主要的目的。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好奇心,他虽生犹死。” 我们一直说人要保有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人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活力。
在我看来,看一个人有没有好奇心,先要看他还愿不愿意学习新东西。举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例子,就是摩西奶奶学画的故事,她76岁开始绘画,80岁到纽约办画展,101岁辞世,开过15次个人画展,留下1600幅作品,100岁启蒙了后来的文学大师渡边淳一,是美国最多产的原始派画家之一。
有多少人能在76岁时还愿意花时间去学习一门新技能,何况摩西奶奶还是个农妇。看过太多过了四十五岁,对生活已经没有追求和希望,只想把家里的孩子养大结婚成家,然后早早退休,在家里带孙子享天伦之乐。这个年纪再去工作,会觉得自己是不是命苦得不行。更不用说还要重新学习新的领域,寻找新的可能性了。
诚然,选择的不同来自迥异的价值观,有些人喜欢一直呆在舒适区里,最好任何变化都不要有。自然他也不会有想要改变的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过着同样的生活,做着重复的工作,生活不要有波折,不要有变动,已是好生活。如果这样的日子,本身乐在其中,能够逻辑自洽,不拧巴,也没什么问题。
怕的就是那种,一边泥陷于生活的鸡零狗碎里,一边抱怨个不停,一边自己懒得改变,一边又逼着身边人要去学学学,以获取更好的生活。自己懒惰,对外界的世界没有好奇心,却又贪恋他人的好日子;自己不想奋斗,却一个劲儿地逼迫别人去奋斗。生活过得拧巴又憋屈,自己累,别人也累。
再来说说安全感,好象人人都在追求这个叫安全感的东西,安全感真的存在吗?它是存在的。在我看来,真正的安全感,不是外部世界给的,也不是从别人身上索取来的,它是由内在生发出来的。曾经有一位我很尊敬的前辈老师跟我说,安全感不是自己给的,当时听到有些诧异,向外界索取来的安全感有保值期吗?可靠吗?
只有自己逐渐了解自己,寻找到自我,认清这个世界,才能学习放下向外部寻求安全感的执念和迷思。一个人的强大,在于明晰安全感只能自己给,无法向他人寄予。靠山山倒,靠水水流,唯有自身习得一身武艺,才不惧冷风凄雨的侵袭。任何时候,让自己掌握主动权,就不会总是计较有没有安全感这东西,要不要对方给自己安全感。
对于拥有终身学习信念的人来说,生命的每一刻都是崭新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被打破的。只要自己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一切皆有可能。规则是人制定的,也意味着可以有人来打破它;只是在于你能不能奋斗到金字塔的顶端,成为那个制定游戏规则的人。
若不给自己设限,则人生中就没有限制你发挥的藩篱。我以为,不设限的第一条,就是拥有好奇心,对一切自己不清楚不了解的事物,保有一颗愿意求知的心。永远保持空杯心态,接纳这个不确定的世界,可以期待暂时的稳定,同时又要对这稳定保有戒心。不能让你持续成长的环境,追求稳定没有意义。
世界之大,生命太短,未知的东西又太多,估计让我们究其一生,也追逐不了一二。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好不容易来这世间一遭,无论如何都应该让生命尽情绽放,折腾到死,才不枉活过,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