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朋友圈分享了我报名参加“画啦啦同一系列讲座艺术大讲堂”的听讲课。这个讲座会以加群,在群里面收听知名艺术家给家长或者孩子们分享她们对艺术的感悟,让孩子可以更多更好的接触到“艺术”这个多元化行业。
如果错过了讲座的收听,还可以在群里面爬楼会听,也可以等“画啦啦少儿美术”的工作人员把讲座内容归纳总结出来,用文章的形式回顾每一堂的公益讲座。(笔芯 - 为了这份用心)
刚开始听的时候,总觉得这些在自己行业知名的艺术家可能并不真正了解孩子,因为从她们的话语中就可以明白她们并没有小孩,也很少有亲身接触孩子的经历。
就好像“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一样,我也进入了认知错误,简单粗暴的认为没有孩子就不了解孩子。
但是,当我听完了三堂讲座之后,我好像明白了,当了父母之后,我们看待孩子的是从父母的角度去对待的。可是,大多数没有孩子的人,她们看待孩子的眼光是从孩子的角度去观察的。
这就是最大的区别,就好像这些知名的艺术家们一样。她们不是父母,不会从父母的视角去孩子进行“洗脑”式的灌输;她们就像孩子,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就像小朋友会互相分享秘密一样的,简单纯粹的讲述自己的艺术之路。
最近的一次讲座是著名的服装艺术家 -- 刘欣钰老师的分享。她提到:由于我们传统的教育是老师给你什么,你就去接受什么。但是在她带领小孩子参与艺术课堂的时候,她只是会给出一个大概的方法,你再用自己的形式表达出来。因为她说“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他想表达的,或者她的故事,都是不一样的。”
刘欣钰老师在自己无察觉的情况下,下意识的就给孩子们带去了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学习之道。
因为刘欣钰老师本人,就是把她在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设计学院得到的最大收获学以致用的融会贯通到了课堂中和这次讲座中。
“她在伦敦最大的收获就是,跟中国不一样的是,老师不会告诉你从一到二的结果是什么,而是告诉你,一到二之外还有什么可能性,而这个可能性是通知自己(的故事或者经历)提体会的。”
(↑ 刘欣钰老师的作品)
每个人现在或者曾经都是孩子,大家都是从小孩子长大的,再进去社会工作或者创业,从事凡是可以创造价值的事情。
也似乎是当我们长大了,才明白“一到二之外的可能性”,这也是我们大多数在生活中碰碰撞撞才了解到的。因为我们缺少的不是结果,而是中间的思考,我们慢慢的遗忘了去考虑更多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我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单线操作,只要懂自己需要操作的流程就好。现在的时代更新太快,我们不光要学“一到二的结果,也反思一到二之外的可能性”,就是现在的全方位发展,而每个人表现出来的可能性是不同的,因为每个人看到后经历后的所思所想也是全部不一样的。
就像刘欣钰老师,从小的时候喜欢画美少女开始,就坚定了要考美院,而且除了苦练画技,还看了很多的人物传记,也了解到很多艺术流派背后的故事。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她也坚持去跨界接触更多其他的行业,也不断的去跟别的艺术家们跨界交流。
而就是这样累积,让她迷茫的休学期间,正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探索,坚定自己所爱所想;也是因为她一直以来坚持多学多了解,才让她在讲座上面分享的如此顺其自然。
我们都有一颗迫切希望孩子什么都学,什么都会的心,可是我们却遗漏了让孩子拥有举一反三的能力。真正的成长不是直接看到结果,而是在成长过程中发现更多可能的精彩和可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