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我去接锦宝。没有给她买零食,也没有从家里带。我担心她会哭闹,没想到她跟我直接坐上车子就走了。走到十几米外的开阔地,她看到天上的云彩,就说:“妈妈,看,云朵,云朵!好漂亮啊!”我朝天上一看,真的好美!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黄的发白的下午5点阳光,真是好极了!如果再有点凉风,就更惬意了!各种形状的云朵轻飘飘的,长者两只弯角的像绵羊,展开两只翅膀想要飞的像大鹏鸟,看不出形状的像大石头,这些美丽的白云好像一下子调动了小时候学过的《火烧云》的回忆。
这个时候,眼前斜上方的天空出现了一个云朵。我问:“宝宝,这个云朵像什么?像不像棉花?”锦宝说:“不是棉花,是棉花糖。”我听了哈哈大笑。锦宝居然知道用棉花糖来做比喻,校园门口的棉花糖看来起作用了。她才三岁,能说这样的比喻真让我有点吃惊。
有些学生到初中甚至高中还不会写一比喻,更不会赏析一个包含比喻修辞的语句。看来没有对生活和事物的观察,没有一定的体验是写不出比喻句的。
孩子们的认知是从观察开始的。对生活有热情,对周围事物感兴趣,才会投入一定的精力去观察体验。
孩子们认识问题是通过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感受到的来认知的。就像刚才我所说的棉花,她没见过当然不理解,而我见过且知道它与云朵的相似性,我就用棉花做比喻了。
由此而思:孩子们的认知,必须得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要让学生去写一篇游记,他们都没有去旅游过,甚至连本县的景点都没去过,让他们怎样去写?
其实,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是很难产生一定的感受的。但是很遗憾,现在的教育已经来把孩子们变成了笼中鸟圈中兽,走不出去,怎么看自然和社会?即使老师有很美好的教育理想和很好的做法,在“安全出问题一票否决”的重压下也早已化为肥皂泡了。
不去看,何以写游记?
不去思,何以有见地?
不去论,何以碰撞出思想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