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或70后之前出生的孩子们大都是散养的状态。所谓散养是会走路之后,天一亮出去,孩子有孩子们的世界,在这一方小世界里在玩耍在成长。
我就是一个散养的孩子,当今看到很多初中生甚至高中生都是父母接送,少了父母的指引,连坐车在哪下车都不知道。我有个大学老师的女儿就是如此,她念大学和父母一座城市,总是走道走丢了,站在原地等爸爸,爸爸去接,父亲也很是头疼,每次说到这件事,都说看我闺女以后出门可咋办?咋办,该撒手不撒手,都上大学了还在手里攥着女儿,女儿像个毫无防备的小婴儿一样当然啥都需要帮忙了。
动画片《宝贝回家》讲的是一只白猫弟弟丢了,森林里独自觅食,也在路上不断寻找妈妈。另一只在妈妈保护下的黑猫哥哥天天需要妈妈找食物,野外的生存能力极低。最后白猫找到了妈妈,变成了一个非常健壮。另一只黑猫哥哥的身材非常小,看起来黑猫更像弟弟。这就是散养的白猫与圈养的黑猫的外形和本质区别。散养的孩子身体素质要好很多,觅食的能力也很强。
散养的猫如此,其他动物也一样。农村的小狗大都是不拴着狗脖套的,天天想去哪就去哪,晚上黑天了自个儿回家。城市的狗不是,天天被穿衣服,穿鞋子等人类穿衣模式强加在狗身上,到点吃狗粮,不到点就圈着。这种养宠物的方式是养电子宠物的方式,这样养的狗不生病才怪呢。狗源自于狼的驯养,狼的天性是一般人驾驭不了的,它们终归要回归草原,而狗是看家护院的,帮着人类放牛放羊。现代的牛羊都被集中放入养殖场,也少了狗们的一席生存之地,于是乎生成了圈养狗模式。
圈养动物的生存能力在减弱,圈养的人类更是如此。新闻上有则报道,说有个单亲九岁男孩跟父亲吵架离家出走。在外生存两周,天天捡瓶子,捡到瓶子换钱买馒头,捡不到就吃蒲公英和龙胆草。可见这孩子的生存能力多强,且不说他与父亲的沟通模式如何,但就看男孩找草找瓶子的能力,就说明这孩子的识别观察能力要比许多城市的孩子要强。
原本马路上没那么多车,也没那么多建筑物、钢筋水泥等。附属物品的到来减少了动物们的生存空间,也减少了孩子们玩的空间。孩子们从刚会爬了,就马上去探索世界,他们会尝试各种爬各种看。
但是旁边的大人总是有不必要的担心,总是怕孩子受伤受挫,于是给孩子们最好的保护,天天圈在家里。对于识别树木花草的能力是没有的,看n本书,不如一次真看真摸自然界事物,来的实际。人只有从家里放出来,奔跑于天地之间,享受阳光的温暖,淋淋雨水的畅快,撒撒雪球的嬉闹等快乐,都是来自于大自然的。这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礼物,却被家长隔绝了。
有阳光,千万别把我家孩晒黑了!
有小雨,这雨给我家孩子浇感冒可怎么办?
有小雪,这雪化在身上太冷了!
这种圈养的保护模式,是赤裸裸的体验剥夺。被剥夺的孩子像是习得性绝望的鳄鱼,总是等待着别人去喂食自己。长大了圈养的孩子,最明显的例子是让父母找工作,让父母联系人脉,让父母帮着相亲等等。跟散养的孩子相比,圈养的孩子像黑猫哥哥一样体质非常弱。
电影《黑镜》中的母亲就是一个典型剥夺女儿体验感的人,女儿最后自残了,想看看痛是什么感觉,但是在女孩面前的只有马赛克。
老鹰之所以强劲飞翔,是因为老鹰妈妈很早就让老鹰独自觅食生存,在蔚蓝阳光或狂风骤雨下的飞翔,比起母亲巢穴的温暖来,这种飞翔是小鹰的自我成长。
散养是给予孩子自由的空间,让孩子驰骋,圈养是缩小孩子的空间,被父母冠名的保护。
圈孩子的父母终有一天会老去,到时候被圈的孩子对年老的父母说声"出去干什么?天天在家待着吧!"以此来重复当年的父母与当年的小孩。所以,父母们多撒手,让孩子们放松放松吧。
人之所以为人是为独立的,能站于天地之间的人。人天天被圈在屋子里那就不是人了,人外加个房子,天天在房子里,是囚,没了自由,也一直会向往着外面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