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生活,万卷书万里路】2017年10月23日,连续1000天阅读日志第234天。
一般来说,让我们哭的书里,是文学书居多的。因为文学是直面心灵,直击心底深处的。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犹如母亲的手,轻抚我们干渴的心田,在我们心之海洋的深处,掀起万丈波涛,随后情感的潮水便滚滚而来。
我们或哭或笑或跳或叫,心底的万般苦痛、不适都随着浪涛席卷而去。我们伤痕累累的心灵,便有了前行的勇气,走向新生。甚至,由此得以重生。
所以,每当觉到生的倦怠,我便埋首文学,在家中一排排的文学书中驻足。选定几本,在别人的故事里,品味自己的人生。
所以,不管遇到多大的风浪,我始终未曾失却前行的勇气,始终激情澎湃一直在路上。也从未有时间退却去怨天怨地怨朋友怨亲人。
感谢文学,感谢那些伟大的作家们,他们用他们呕心沥血的创作,给我营造的精神园地,那般富饶而丰盈。
有闺蜜看了我前篇文章后,建议我说,这些年来读过的书,做些总结,盘点一番,以“好书相伴,此生无憾”为标题写个系列吧。或许,有你的学生、朋友愿意跟随你的脚步而来亦未定。若如此,也算做了点对社会有用的事情。
我欣然应允。吾虽不才,文笔亦拙劣,精神和勇气还是不缺的。
前篇文章写了四本让我痛哭过的书:《妞妞》、《我们仨》、《活着》和《兄弟》。接下来继续其中的几本。
05
还是余华,他的《许三观卖血记》。
这是一本许多读者再熟悉不过的书。文中描写得那般细腻,入骨。
读此书时,我并未放声大哭。只是,默默流泪,无声抽泣。
最让我感觉心酸的,是书中描写他们一家因为饥饿却没有食物吃,到晚上,只能一家人躺在床上,想象各种美食的场景。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主人公许三观他们每次卖血后,就去饭店里吃炒猪肝。
这本书,写尽底层的凄凉与无奈,百般酸楚和苦痛。然而,如果全是苦难,读者从书中看不到人生的希望,展望不到人性的美,苦中没有任何乐,这样的书就失却了她的价值和意义了。
所以,全书依然在苦中让我们感觉到乐。泪中含笑,笑中有泪。
作者借马提亚尔的话说:回忆过去的生活,无异于再活一次。所以,作者说,他在这里虚构的只是两个人的历史,而试图唤起的是更多人的记忆。
那是整个民族曾经的过往。不可遗忘。那是人世的苦难。而我们和我们的先祖们都曾在苦难里摸爬滚打。正是苦难,让我们有疼痛感。而疼痛感,让我们感知到自己的存在。知道自己存在着,这是人之为人立世的基本。我们读书、码字、发声,我们舞蹈、跳跃、喧嚣、嚎叫、咒骂、击打,都是为了求取存在感。
这本书,阅读时让我产生疼痛感,非常深刻的疼痛。因为疼痛,所以印象极为深刻,所以阅读时泪撒书页——毫不矫饰,自然而然。我们不是许三观,可我们又都有许三观的感悟和部分经历,即使没有肉体上的,但一定有精神上的。
06
《狮心兄弟》
这是瑞典的童话奶奶林格伦写给孩子们的一本童话书。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位胆小怕事的小男孩,但是在危险时刻,他克服了自己的恐惧,勇敢的与邪恶进行斗争,并取得了胜利。书中有一个这样的情节描写,兄弟俩从悬崖上跳下去,以便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他们去了另一个国家以后,变得强壮、勇敢和健康。
这本书其实是在教孩子怎么样面对死亡。因为死亡这个话题是永远存在的。正是因为有死亡的存在,生命才显得那么可贵。死亡是生命的对立面,死亡教育其实就是生命教育。现阶段那些动不动就跳楼的中学生,一失恋就要自杀的大学生,跟他们小时候缺失死亡教育和生命教育是有关系的。
但是,死亡教育会不会让孩子们变得极端恐惧,在生活中战战兢兢?那取决于你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跟孩子交流。
这本书其实是用另一种方式告诉孩子:死亡并不是那么可怕的。通过故事的形式,告诉孩子生与死的辩证关系,寓意深刻,用心良苦。
当我读到前面那个十多岁的孩子,因为生病,小小年纪必须面对死亡。读着读着,我突然嚎啕大哭。那个情景,给七岁的雅贝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她也进一步深刻的体会到,人有生必有死,所以,时间才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我们活着的每一天,都要珍惜时间。
通过故事的形式,让孩子体会到,生命的宝贵,时间的珍贵,亲情的宝贵。远胜过我们在她身边絮絮叨叨一万次。接触到这样的书的孩子,长大后,不管遇到任何艰难困苦。她可能都会勇往直前,永远不会放弃自己的生命。
我觉得这是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
它的描写是那么细腻而深刻。以至于让我这个大人在读到的时候,都忍不住痛哭失声!
有句话说,我们可能会忘记跟我们一起笑过的人,但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跟我们一起哭过的人。当然,还有那本能让我们一起哭的书。
这是阅读疗法的一大功效。也是我孜孜不倦研究阅读疗法的最深刻的动力——为着天下所有的孩子,更健康,更有勇气和力量面对所有的艰难困苦、荣辱得失。
明天继续这个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