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9日是“中国旅游日”,国家邮政局曾在这一天,发行《中国古镇》特种邮票第一组共8枚,其中第四枚就是位于河南省淅川县的荆紫关古镇。画面中对称的钟楼和鼓楼,以及深远的老街,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荆紫关古镇距离西安并不远,靠近陕西、河南和湖北交界处的白浪村,但由于没有像样的公路经过那里,所以我总是与它擦肩而过,一直没有到达过这座远近闻名的地方。
2016年中秋的三天假期,利用在山地练车的机会,我和家人翻越崤山、熊耳山和伏牛山,终于在第二天(9月16日)晚上到达崇山峻岭中的荆紫关镇。第三天(9月17日)清晨游览古街时,很顺利地找到邮票中的画面,原来这处建筑的名字叫“平浪宫”。
荆紫关的美景,虽然让人难忘,但来这里的道路,真够崎岖颠簸。从西安经过卢氏、栾川和西峡,一路上道路都很好,来到西坪镇之后,向南进入209国道,由于修路的缘故,路面变得凹凸不平。正在施工的渣土车和运送木材的三轮车,随时会将道路阻拦,行使近一个小时后,没想到公路竟然被两个水泥墩阻断!
询问路边的施工人员,才知道还有一条小路可以到达荆紫关镇。就这样,我们返回数公里,越过淇河,驶上一条仅容单车通行的小路。经过很多人烟稀少的山村,穿越树木茂密的山谷,最终赶在天黑之前,来到繁华的荆紫关。虽然道路不便延误了行程,但是这也让我放慢了脚步,感受到豫西南山岭的俊秀之美。
刘大人庙
将近晚上7点时,我们才到达荆紫关古镇,天很快就黑了。这里没有太丰富的夜生活,天黑之后街上基本就没人了,老街里更是漆黑一片,我从旁边经过时,竟然都没有看到。第二天一大早,我才和家人漫步老街,两侧的生意很冷淡,人们基本还保持原本居住的面貌。家家户户的门口,摆放着收割的芝麻杆,以及整齐累积的木块,估计是供生火之用吧?
虽然街道两侧绝大多数都是后来修葺的仿古建筑,但是其中不乏一些精致的古建筑,邮票中的“平浪宫”,可以算作这里的标志。它始建于清代,名称取“风平浪静”之意,是当时船工娱乐和集会的地方。参观需要购买10元的门票,由于行程比较紧促,所以我只欣赏了外侧的大门楼、钟楼和鼓楼。
大门楼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灰色瓦顶,门楣上方镶嵌着大理石匾额,横书“平浪宫”三字,南侧的墙面写着“风平”,北侧的墙面写着“浪静”;大门楼两侧分别是钟楼和鼓楼,由于造型完全一致,并且内部没有摆放钟和鼓,所以很难分辨哪座是钟楼,哪座是鼓楼?
除此之外,长长的老街上,还分布在其他风格独特的古建筑,如山陕会馆、禹王宫、革命纪念馆等。站在曲折的街道上,远远望去,绵延不绝,荆紫关的清晨就这样定格在我的脑海里。
跨过丹江向西,就来到秦豫鄂三省交界之地——白浪街。贾平凹曾在《白浪街》这篇短文中,描写到:“三省人在这里混居,他们都是炎黄的子孙,都是共产党的领导,但是,每一省都不愿意丢失自己的省风省俗,顽强地表现各自的特点。他们有他们不同于别人的长处,他们也有他们不同于别人的短处。”
如今,在街道正中的石亭内,可以看到象征三省交界的三角形基石,可谓名副其实的“一脚踏三省”之地。旁边经营着一家“三省客栈”,能在这里住上一晚,也是别有情趣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