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 晴
第三次参加学习力课程的收获
第一点收获 当听到别人分享他的困惑,看书是全部看完还是部分看完时,引发了我的思考。虽然我也接触过很多次便签,还是依照惯性把整本书看完的比较多。当然我现在看书的节奏慢下来,一个月就只看一两本书,也算是在进行主题阅读,这也刺激了我去思考。我在搭建知识体系时应该侧重于自己的思考,自己搭建一个框架,然后往里面塞东西,而不是把别人的框架拿过来用,这样效果可能不太好,要勇于突破自己。
第二点又回顾了拆书帮的成长理念,基本上不记得了。
第一个 反求诸己。很多时候我们被当成了消费者,有什么不满意的就直接被满足了,被服务的很好,然而这对我们自身的进步没有太大帮助。没有办法从自身寻找原因追寻进步,这就是最大的坑。我们所羡慕的舒服变成了束缚自我的牢笼。提到的一本书《管理学概论》第十三版,十六开。
第二个 功利性读书,只看自己需要的,不是全看。注意兴趣而看和提升能力而看不一样的目的。所以初心很重要。读书前看下自己的问题,只关注需要的板块,其他板块哪怕再精彩,还要回到自己的目的上来。
第三个 学习能力是元能力。提升自己的控制能力。我之前关注的是作者的框架是如何大家起来的,如何升级的。然而这仅仅是属于兴趣的,不属于解决自己的问题这块,不够功利。没有关注这本书能解决自己的什么问题,实际效果怎么样。这是我审视这两个天的课程之后发现的一个重大问题。学到的知识具体运用了那个,解决了什么问题,这是我关心的重点。
记得有一起晓松奇谈里面讲到,如何看一段文字。首先看他讲的是什么。其次结构如何排列。再次想达到什么目的,起到了什么效果。后续如何调整。
第三点 如果我们想让一个人掌握一种方法论,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教会它一个工具。工具能帮助我们检测出来问题,注意到这些原本没有注意的隐性的问题,显性化了。而对我来说制定目标则是一个需要不断刻意练习的动作。想想自己想要达到什么目标,最后结果怎么样,为什么会有这个效果,制定的目标合理吗,这是我需要今后注意到的策略。当我们制定一个又一个目标成功时,我们才会在成功的基础上不断进步。所以先从一个小目标做起。
很多时候,我们会有一种执念,会寻找某一种标准答案。相信这个领域的专家必然能给到你一个标准做法。然而能学会提问,问出连续的,有洞察力的提问才是解决问题的最重要的方法。可以批量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解决一个问题。我自己就深信这一点,所以一直在找寻。现在慢慢认识到我需要学会提问,针对性的问问题,对一个问题了解的越深入,那么提出的问题越接近本质。这一点是我欠缺的,没有日常经常练习的地方。
从书本中学习,将知识内化为能力;碎片化知识中学习,分析和整理信息;从经验中学习,萃取经验或者解决问题;虽然从难度上是逐渐增加的,但是并不是说越往后的方案越是最好的解决方案。可以向有经验的人请教,专家请教,从专业书本上学习,从互联网中学习。
再讲库伯学习圈时赵老师讲了一个例子,穿皮鞋磨脚。分析完之后归纳总结可以穿皮鞋之前穿个创可贴,这样就不会磨脚了。那么同类的事物倒推可以应用解决婆媳矛盾上面,推出来的结果是老公要当好一个创可贴的功能,家里就不会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了。
我们用这个模型来理解世界,然后加工出工具,改变自己的行动,最终提升能力。
第二次做各种能力测试仅仅比第一次多了几分,进步了一点,可以在年底的时候再测一下学习能力,看是否有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