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听李岩老师的游戏力微课,场景化课程,很实用。同时把儿童发展心理学贯穿课程中,知其然中更重要的是知其所以然。
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昨天晚上跟儿子发生了冲突,回想整个过程,只是件很小的事情,或许用游戏力中的某个小游戏就解决了,但当时的我并没有选择使用游戏,为什么呢?
是因为我当时没有想到用游戏的形式吗?还是因为我不了解孩子那一刻的需求?
都不是,我之所以不选择游戏的方式,是因为当时的我不想用,更准确的说是没有心情用。只想对孩子发一通火,吼一顿就老实了。
事情是这样的:睡觉前洗澡,儿子拖拖拉拉,我在哄妹妹睡觉,奶奶叫了他N遍,儿子一动不动,这时我已经着急了,因为他的玩闹会影响妹妹的入睡速度,我希望他能尽快洗澡安静的躺下看书听故事。后来软磨硬泡终于去洗澡了,洗澡后奶奶给他穿睡衣,他一个奥特曼动作把奶奶给误伤了。奶奶很不烦躁的扔下睡衣走出卧室,嘴里开始叨叨:“不惜的管你,你自己穿吧!”到此,我开始升起情绪来,心里默默得抵抗奶奶:“本来穿衣服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谁让你管了!孩子也不是故意打你的,不小心误伤,你还跟个小孩似的上纲上线了!”当然这些话没有说出来,但是在心里已经开始发酵。这时,儿子从他的小床跑到大床上来,想依偎着妈妈和妹妹玩一会,没穿睡衣也没穿内裤,我让他去穿衣服,仍然无动于衷。我的火就开始爆发了,爆发点又回到了“总是对着人比划奥特曼,还把别人弄伤”这个问题上了。我在他胳膊上打了一拳,让他体验了一下被打疼的滋味。儿子开始大哭,我这才懈下气来。
整个过程在李岩的游戏力课程里都有场景化教学,我也试着做过其他场景的游戏,很管用,孩子在嬉闹中就把问题解决了。但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我当时的状态是OK的,孩子的状态也OK,我乐意以游戏的方式解决,孩子也享受游戏过程。
这次,情绪又成功的控制了大脑,事件和情绪又黏连了,没有一点空隙,一触即发。再加上本能的认为吼一顿会见效更快,先发一顿脾气再说。
好吧,发完就得事后补救啊,补救的过程听到了儿子太多泄愤的语言,感触颇深,他说:“妈妈正在取消”(我的理解:妈妈在他心目中在做减法,妈妈的爱在消耗)、“爸爸当初还不如不和你结婚呢,这样你就不是我妈妈了”、“我是世界上最可怜的人,因为妈妈总是凶我”、“我长大后不会要妈妈这样的”(解读:以后不找妈妈这样的媳妇)、“妈妈你再这样对我,我可能活不了十年”、“妈妈你快回来吧”(解读:回到像小时候那样对我)……
此刻,眼泪不自觉的流了下来,好有力量的孩子啊!我要改进的地方真的好多,我需要非常努力才能配得上做你的妈妈!谢谢你,我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