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魏晋 陶渊明
从工作室回家已是凌晨,月初的月亮不见了,星星也藏了起来。唯有夜幕下的出租车时不时按着滴滴的喇叭声。昏暗路灯下偶尔迎面走来同样的夜归人,像极了电影里浪荡的游子。
算上读大学的时间,一晃来到这座城市快10年了,城市改变的10年,几乎让我忘记,曾经来的时候,这座小城市是怎样的一番模样。
印象中的土地变成了高楼,校园附近的果园变成了学区房。我看到的是从泥土的气息演变成钢筋混泥土的空中楼阁。
我一直都觉得我是一个市区的局外人,每天穿梭在一幢幢高楼之间的都市人,却喜欢老旧的木屋,喜欢古典的装饰,喜欢图书馆。
小时候喜欢农村的山,农村的水,农村的牛羊。那时候以为,农村太清贫了,不甘心就这样蜗居在一个小小的山村,被时间遗忘。想象着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精彩,霓虹灯是多么的辉煌。
直到现在才明白,原来“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是真的。我的父母,祖辈都是农民,出生在偏远山区,从小就是喝着山里的水,吃着田里的稻谷和地中的玉米土豆蔬菜长大的。
出生的地方不仅养育了我的身躯,也孕育出我的灵魂,就连性格和脾性都充满泥土的气息。
来到城市后不断寻找最适合的自己,想找个和儿时环境相似的异域风情,就像许多人都在寻找曾经遗失的文明一样。或许是因为走得太远,早已忘了为什么出发,最终与身边的社会是融非融,磕磕绊绊。
工作性质原因,总会不断地接触陌生人,总有人会问:“你平时都喜欢做什么”,我的回答总是一样:读书,旅游。
在我看来,书是繁忙工作之余慰藉心灵的一剂良药,可以使浮躁的心情变得平静,可以使我内心感觉踏实。
正如董卿说的:“读书使人的心灵清静安详,心静了,你的世界才能真正地避开喧嚣,拥有清溪禅院,菩提莲花。”
我所喜欢的旅游,不是非得去远方,也不是非得去出名的网红景区。
一切宁静的山水之地都算景点,所有外出之地,公园,田野,山涧,名迹,无论远近,在我心里,都算旅游,要数最喜爱的,还得是天然的自然之色。
喜欢白云深处的人家,喜爱猿啼的山涧,想看看塞外的孤雁落日,想逛逛烟花三月的扬州……
想回老家,坐在田埂上,看坐落在深林中大伯家厨房升起的炊烟。
小时候好质朴好平凡的生活,如今却是诗意般的画面,简直就是一种奢侈。
想起中学语文教程中,王维写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如此美妙的山水谁不喜欢,悠然的生活谁不向往。身在繁华都市的你和我,工作的繁忙,职场的来来去去,官场的斗智斗勇,商场的尔虞我诈。
竹林深处,当脱下盔甲,深深呼吸一口大自然的空气,瞬间洗去所有的倦怠,好想寻觅一处静地,好好过上一段安静的日子。
有时候在想,要是你我都不曾改变,从出生开始,源于自然,天然的性情,无需打磨雕饰,没有任何生活工作情感功利的参杂,是不是别有一番情趣。
我们都来自天南地北,因为各种原因,奔赴不同的异域,接受不一样的风情。又因为不一样的原因,坎坷也好,顺境也罢,多种因素的结合变成了如今的自己。
不知道,你有没有成为父母眼中的骄子?
不知道,你有没有变成自己喜欢的那种人?
有可能你我在同一座城市,也可能相隔千万里,这些都不重要。
我知道你也喜欢西塞山前的白鹭,绿杨荫里的白沙堤。喜欢西游里的桀骜的野猴子,喜欢古老的胡同。
无论身居高位,还是身处低迷,内心深处都有童真,都有温婉和热爱。只是有人把它藏了起来,有人让它肆意撒欢。
人心很小,只需要一个小小的窝。人心很大,只要你愿意,可以装下古往今来的经典书屋,亦能容下万千风景。无论你在哪里,闲暇之余,可以一壶清茶,一本好书;可以春意正浓,绿意盎然。
际遇不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大多数生活方式我们是没法去选择的。更没办法预知未来,但每个人都拥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现在,不管你是喜欢或者不喜欢。有点仓央嘉措《见与不见》的味道,不来不去、不增不减。
我不能劝你做一个豁达的人,因为我自己也做不到,只是希望学会与书做朋友,与山水做挚友,当我们被夜晚霓虹的灯光快迷糊了双眼的时候,一汪清水能够让你我清醒如初。
有可能,在某一天,相遇在青石铺就的乡间小路,庭院里,池塘边上,听田里的蛙声,树上的蝉声,深林里的鸟叫声,好不热闹。那些霓虹灯下的记忆,管它呢,就让它随风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