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好多年前就已经觉察到,我从早年以来,曾经把大量错误的意见当成真的加以接受。从那时起,我就已经断定,要想在科学上建立一些牢固的、永久的东西作为我的信念,我就必须在我的一生中有一次严肃地把我从前接受到心中的所有意见一齐去掉,重新开始从根本做起。
笛卡尔这段话正是我看《大问题》的初衷。哲学就是去思考一些平时并不在意,甚至随口说出的话、但细究下去竟突然变得极为重要。哲学是对智慧的爱,有助于我们理解两个问题。
一是我是谁?
二是如何看自己?(从而如何看世界)
最终的答案组合框架将形成我们完整的世界观。
整本书的结构都从相应话题的问话开始,提出自己的观点,再了解不同哲学家对这个话题的思考。没有标准答案,甚至答案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以此检示是否以同样的思路或是模式在面对看似不同的问题。
这些提问,有些是具有巨大的震撼力的。例如这样的问题:
我们发明了一台机器,它是一个有着若干电极和一个生命维持系统的箱子,名叫“快乐箱”。只要你进入这个箱子,就会体会到一种特别快乐的感觉,而且这种感觉将一直持续下去,因为它可以产生足够多的变化使你不会失去新鲜感。现在我们想请你去试试。只要你愿意这么做,你可以随时决定出不出来;但我们可能会对你说,人一旦进到箱中,还没有谁愿意出来过。过了十个小时左右,我们接通了生命维持系统,人们就在那里耗完他们的一生……现在轮到你做决定了:你愿意跨进快乐箱吗?为什么?
这里面的结构关系便揭露了我们对自身和世界的态度。
整本书我从“看自己”和“看世界”两个角度做简要整理说明。
看自己中清晰自我的定位
第四、五、六、七章节从形而上和认识论展开。
本体论的认识从前苏格拉底的“唯物”,柏拉图的“理式”到亚里士多德的“意识”,是唯物到唯心的进程,。心身关系笛卡尔说是不同的两部份;斯宾诺莎说心就是身体,心身一体;莱布尼茨说只有心没有身,都是心的作用。在德国这样的讨论集中表现在康德认为心是规律、理性和意志;叔本华认为心是幻觉、节制和审美;黑格尔认为是自我和目的。以上所有的反面代表尼采,否认这些形而上的存在。
那什么是真的存在?休谟主张从事实到经验,笛卡尔主张从推理到理性。真的反面是怀疑,所以我们不能确定绝对真时我们用合理解释。合理存在于主观判断,由此推导到自我认识。休谟说只有我是真的,笛卡尔认为只有自我意识是真的。自我的反面是关系,认为自我只有在关系中存在。
看世界中感受存在的意义
第三、八、九、十、十一章分别讨论了宗教、伦理、政治、非西方哲学和美学。“什么是美德”、“什么是正义”、“什么是虔诚”、“什么是美”以思辩的形式深入思考,有助于清除很早以前残留头脑中的不实观念。(每一章节己有单独讨论,在此不一一展开。)
两周时间完成一次简明西方哲学之旅。《大问题》的确是一本适合大众的哲学入门书,我们实在很有必要抽时间读一本即不过于晦涩,又绝不庸俗简单的深刻著作。深刻的思考要有助轻松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