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段子,如何有文化的描述异地恋:
何以不日?远也。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
这句话出自《公羊传》,当然用来描述异地恋肯定是我以卑劣的心态曲解的经典,可在历史上,这种程度的曲解反而不算什么了。
《春秋》是孔子记录事情的鲁国历史,据说春秋里隐藏着特别深刻的大道理,但是因为记录实在太过简明扼要”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二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以孔子的言传身教之下,能同时理解《易》和《春秋》的也是精英。既然这么难,就需要进行解释,时间比较早,又比较主流的三个解释版本分别是《公羊传》《穀梁传》和《左传》。《公羊传》《穀梁传》是孔子传授给子夏,子夏又传授给公羊高和榖梁赤,其特点是自问自答,除了凑字数方面还分别构建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左传》则传说是大概跟孔子同时代的左丘明所作,因为记载的太过历历在目,文学性太强,而受到鄙视,被认为不是正经的学术著作,很长一段时间没能混进经里。但后来发现,《公羊传》《穀梁传》的某些记录也太过简略,离开《左传》的故事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问题是这三家各执一词,再加上每一派又有发挥解释,衍生出了一大套理论来。
以上面的段子举个例子,《公羊传》写这句是为了解释:”公子益师卒。”这句话。传说中春秋里都是微言大义,每一个字都是有意义的,里面包含了孔子想传达的伟大意义,万万不可忽视。那么这句话的大义在哪里?按照常规,这个级别的干部去世是要记载具体日期的。针对没有记载日期的原因,三家进行了分析:《穀梁传》说是因为孔子不喜欢公子益师;《左传》说是在暗示鲁隐公没有参加仪式;《公羊传》的解释则是事情太过久远,说法太多已经查不到日期了。好像到此为止,都还挺有道理的。
事情还没完,到了汉代,公羊传的解释还衍生出一套理论来。公羊传的传人董仲舒就把春秋分十二世,一共有三等:有见、有闻、有传闻。再往后到了何休,提出了一套解释春秋的方法,叫做三科九旨,其中二科三旨就是在这句话再详细解释,大概意思是这三个对应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风气,也就对应不同的标准。最早的传闻之世世道不好,小事就不计较了,到后来在大家的努力下,世道越来越好了,等到所见之世”著治大平”,标准也就跟着时代变化,越来越严格,当然说法也就越来越委婉。当然这种说法已经明显的违背了事实,丧家之犬的年代居然还是世道好的时候,这个社会大概已经没救了。
本来解释就不一致,还总有些人在解释中夹带私货,难怪到了宋代,有人对这些都表示质疑,甚至有脱离三传直解《春秋》的,真的是创造了许多崭新的观点,王安石时期甚至在考试科目中废除了春秋。甚至在每个朝代或者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对春秋的解释都随着统治阶层的需求而摇摆。我们仍未知道孔圣人在作春秋时想了什么。话说回来,说不定我的解释才算公羊传的本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