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三传除了左传还有两传。《公羊传》和《穀粱传》,这两部经典成名更早于《左传》。
《公羊传》的神圣地位是谁奠定下来的呢?是汉武帝给了公羊学呼风唤雨的力量,于是春秋学基本就等于公羊学。道理不难理解,汉武帝一个高度专断的皇帝,而在他所关心的一些重大问题上,公羊学非常符合他的心意。
例如,《公羊传》中齐襄公为了报九世之仇灭了纪国这段被称作春秋大义,而当时的汉武帝也正要发动战争,找到正当理由去讨伐匈奴,也正是拿春秋大义堵住了幽幽众人之口。
但,《公羊传》不单单为大汉找到了讨伐匈奴的借口,也在汉宣帝的时候失去了一次战胜匈奴的大好机会,汉武帝远征匈奴,是一场惨胜。但汉宣帝年间,匈奴发生严重内乱。也正是这时,一位儒臣肖望之引经据典讲出了一番道理。认为此时出兵太不仁义,应该在这个时候帮助匈奴,那么日后匈奴自然会感恩戴德与我们为善,生性温和的汉宣帝同意了这个提议,这样便有了王昭君和亲的故事。
但汉宣帝本人并不热衷于《公羊传》,
《春秋》毋庸置疑是儒家经典,但研究《春秋》的学者一共有物价学派。物价当中,最有胜算的的是榖梁学和公羊学派。汉武帝倒也讲理,请公羊第一高手董仲舒和榖梁第一高手瑕丘江公打擂台,结果瑕丘江公吃了嘴笨的亏,让公羊学派得到了《春秋》的解释权,汉武帝也心安理得地安排太子学习《公羊传》去了。
但是。太子虽然听从安排去学了《公羊传》,个人兴趣却在《穀粱传》上。当年落败的瑕丘江公也就成了太子《穀粱传》的老师。太子最后由于宫中争辩死于非命,却留下了一个孙子在民间,也就是汉宣帝。汉宣帝从小知道祖父爱好《穀粱传》,本着亲情与哀思也成了《穀粱传》的爱好者。即位后。汉宣帝做了很多安排来打击公羊学,尊崇榖梁学。
乍看《穀粱传》和《公羊传》内容会觉得很相似,没什么差别,就连这两本书当时的读音也是近似。所以很多学者认为这两个学派原本出自一脉,只是因为后来方言口音的流传导致了细微处的有别。但再小的差别,在政治意识形态下就能改天换地。
细细比较两本书,我们会发现《穀粱传》比《公羊传》更加注重总发伦理,这也正是两本书的根本区别。从政治结构上来看中央政权和总发伦理有着天然的矛盾。汉武帝这般重视中央政权的皇帝自然更偏爱《公羊传》,而汉宣帝正是汉武帝行事狠辣的受害者,反过来重视伦理也是人之常情。
当然,如果只凭一部《穀粱传》也能找到讨伐匈奴的依据。在那个年代做官,数度经典是很有必要的。只要经典读得熟络。一部经书的确可以拿来正说反说。今天的儒家经典。人们最多提到的都是《论语》、《孟子》。最少人知道的就是《公羊传》、《穀粱传》。因为后者其实只在汉朝辉煌过一阵子。秦始皇焚书坑儒斩断中华文脉。之后崛起的汉朝是中国最迷信的一个朝代,文化底子很薄。我们今天看《公羊传》、《穀粱传》里的故事觉得不可思议,文化底子薄的汉朝人却被忽悠住了。但这些理论已经不能让唐宋人信服了。
东汉以后《左传》地位提升,在“春秋三传”中一枝独秀,直到清朝中期《公羊传》才回光返照了一会儿。这主要是因为东汉出了一位《公羊传》大师何休,他的《春秋公羊传解诂》过分深刻的解读了《公羊传》。道出了一些含有历史进化论色彩的深意,而这正是改革家最爱的,比如康有为呼吁变法,《公羊传》就是他的一大利器,他的《大同书》、《孔子改制考》就有公羊学做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