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悟(9):
近年来国学经典越来越被大众认可,当你拿起四书五经时,是不是也会被其中晦涩难懂的词语所劝退?
古往今来有很多大儒都翻译过四书五经,但是都各有不同,你是不是不知道谁的最靠谱?
圣人述六经,只是要正人心,只是要存天理、去人欲。于存天理、去人欲之事,则尝言之。或因人请问,各随分量而说。亦不肯多道,恐人专求之言语。故曰‘予欲无言’。
圣人述古之经典,是为了正人心,是为了此心存天理,去除人欲。对于存天理、去人欲的事,孔子曾经就说过。孔子是依据人们的问题,对问题的分量做不同的回答,超过对方理解的部分他也不愿多讲,怕人们在语言上求而忽视言语背后的天理,所以他才说:‘我欲无言’。
善可为训者,特存其迹以示法。恶可为戒者,存其戒而削其事以杜奸。
爱曰:“存其迹以示法,亦是存天理之本然。削其事以杜奸,亦是遏人欲于将萌否?”
若是一切纵人欲、灭天理的事?又安肯详以示人,是长乱导奸也。故孟子云:‘仲尼之门,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此便是孔门家法。
记录好的事迹以存天理德性,去掉坏的事迹,是为了去除私欲,以免人们将坏事学去,而忘了以此为戒。如果是灭天理,纵人欲的事,就不能给人详细说明,因为详细地告诉人们等于是助纣为虐呀!所以孔门经典中少有记录恶的事迹。
而后世的儒者只讲一个霸者的学问,于是专门研究一些阴谋诡计,起心动念全去功利心,与圣人做经典的意思已经相反了。又如何能得到圣人的学问呢?
圣人是要删去繁文,以便后人领悟其真意,而后世儒者却偏偏要加上自己的见解,凭空增加内容,殊不知离圣人之道越来越远。
道可道,非常道,道很难用语言说清楚。人心天理浑然天成,圣贤作书,只是传达其神,只不过是过给后人一个大致的形状,使得后人去悟其天理。
所以我们在看经典的时候要思考当时的场景,孔子当时所说针对的是什么人,背后是为了说明什么问题。比如《论语》中“汝与回也,孰愈”一章。子贡认为多学而识,要在见闻上下功夫,颜回是在心地上下功夫,所以孔子用这个问题来启发子贡。
如果不明白这点,大家就会认为要多增加见闻才能丰富自己的知识,貌似很有道理,但是如果博学之后不能明白天理,只会增长私欲,学的越多越坏事,知识分子总想表现自己,这难道不是私欲在作祟吗?所以孔子讲“博文约礼(理)”。
《论语》中还有很多现在看似迂腐的章句,现代人都是视为糟粕,其实是大家没有理解背后的环境,如果在章句上求,永远也难明悟大道,所以孔子很多时候宁愿不说。王阳明的弟子要做记录《传习录》时,王阳明也一再告诫学生不要陷到章句中去了,此章句只是对应此问题,问题一变,此章句也许就不在适用了,甚至容易误导大家。要明白心外无理,心即理,章句最后都要落到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