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年初二,我在妈妈家吃完晚饭就和约好的几个朋友一起聚聚。
在朋友家的超大花园里烧烤喝酒,大家话多了起来,当然最多的还是关于过年的话题。
一个朋友一边喝酒一边苦笑地自嘲:大年初一初二两天我一共派了近5000元的红包,却只收到了300!是我人品有问题吗?
朋友话一落,大家立即惊讶万分,纷纷表示无法理解,完全不可能有如此大的落差嘛。仔细一问是这样:朋友走亲戚前早早按各家孩子数量备好了红包,即使孩子不出现也一如既往地交给孩子父母,既然新年嘛,就是图个美好祝福,讨个吉利。然而朋友自己的孩子因为参加学校组织的寒假交流活动在国外过春节了,所以没有跟着一起走亲戚。这样一来,只有三个亲戚返回了红包,其他人无一反馈。
这,多少让朋友内心不太平衡了,也让在坐的我们都有些许愤愤不平。
收红包从来都不是“发财致富”的途径之一,为什么还要心存侥幸,锱铢必较。
新年红包来源于春节期间由长辈在年三十晚上0点后派给晚辈的红包,称作压岁钱,是表示把新的一年的祝福和好运带给他们。发红包的习惯一般只存在于比较亲近的亲戚朋友之间。也有部分地区,新年发红包的范围比较广泛,例如邻居家的晚辈、普通交情的同事之间都有可能发红包。但这种红包内的金额往往比较小,红包里放上8(发)元、18(要发)元等代表吉祥意义!
因此,在我看来收红包从来就不是挣钱的手段,也不可能靠此发财致富。即便如今年味渐淡,派红包在亲戚朋友间衍发成为一种“换钱”、“交换祝福”的意味,也是可以接受的。而红包的金额多少还真的没有必要强制要求,可根据各家各人的实际经济情况和彼此关系程度封发。
可是,像前面朋友那样如此悬殊的“新年红包”待遇,我就不能理解,甚至无法接受了。首先肯定不是朋友人品瞬间出了问题,只是孩子不在身边就出现了这样的境况,我试问:亲戚朋友是只做一天的吗?倘若不是,为什么孩子不在一天,连个新年红包就没了呢?这一百两百能发财吗?倘若不能,为什么要在这样美好的节日里少了最至亲的祝福?
中国人崇尚“礼尚往来”,我派出去的“祝福”理应如数收回。
红包既然是祝福、祝愿、吉利、美好的象征,那么在新春佳节这样祥和团聚的日子里,我们更期待来自家人、亲戚、好朋友的真诚祝愿,而这一仪式感的载体和重要体现便是“新年红包”!
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崇尚礼尚往来。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就是 指礼节上应该有来有往。现也指以同样的态度或做法回应对方。
那么我派出去的红包就代表我对你的最诚挚祝福和新年吉利,无论多少,我诚然希望你也给予回馈。这不是功利,也不是义务,更不需要金额对等,但作为新年最佳的祝福仪式,红包真的不能“来而不往”啊。
这也和交朋友一样的道理,朋友之间常联系常走往才会彼此关系更密切、更坚固。
我想,今年的“新年红包”在朋友心里确定留下最深的印记了,倘若明年还是如此,你确定人与人之间还有情义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