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大觉
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侯亮平在赵处长家里找到了现金 2 亿 3955 万,人民币塞满了冰箱,外加整整一墙面和一床铺,看上去十分惊心动魄。
而赵处长交代,其实他一张也没花,就是喜欢把钱收集在起来,平时过来闻闻味!原来他就是钱币收藏家,专收100元连号,一个人关起门门偷偷的嗨。
人与物的纠缠,绝对可以让人翻江倒海惊心动魄。面币思过的墙,想到自己曾有过一面百看不厌的墙,放满了CD、DVD及名人名著,朋友来玩,妈呀!姑娘见了,天哪!惊叹度,不亚于满墙的人民币。
自己是飘一代,常搬家,每次搬家铁定随身的除了衣物便是一套家庭影院和装满几个纸壳箱的光碟,伴我度过闲暇时光。
第一次买CD是90年代,因为贵,设备稀缺,当时玩这个的不多,正版大都百元以上,一张正版交响乐专辑,会员价也要二百多一张,只局限在小圈子人玩。
一个月工资买不了几张,买回来后,小心翼翼的拆开,外面的塑料包装纸绝不能撕坏,欣赏完还要原路套上,包好,那份小心,与电视里看到的收藏家带着白手套鉴赏文物一样。
所谓正版贵,并非质量做工多牛逼,贵在版权,一张正版上百元,行家说成本顶多一元,后来盗版泛滥,价格就便宜了,淘碟时经常一买一摞,跟论斤买差不多,日积月累,蚂蚁搬家,短短几年后达到数千张。
随之麻烦出现,我常搬家,跨省甚至跨国,我又喜新不厌旧,不愿让淘之不易的宝贝跟着我折腾受苦,决定给它安个家,而最长久,一劳永逸的方法就是有自己的房子。
第一次买房不为结婚是被收藏逼的。
我把结婚的钱用在收藏上了,为省钱收集心爱之物连娼都舍不得嫖,为满足自己的癖好,我洁身自好。为让那些各地掏的宝贝有个安身之地,有了安居意识。
房子装修时,专门看时尚、瑞丽家居等家装杂志参考明星家居的布局风格,最后把客厅把电视墙设计成碟墙,按照光碟大小定做了专门放碟的架子,这样它们有栖身地又成了饰品,一举两得。
而我精心设计这面墙也成房子亮点,成了小资的样板房,这种愉悦,普通人没法体会。
有时半年不回家,朋友建议不住不如把房子租出去,空着不好,白交物业费,租出去如何?但出租我那些宝贝放哪?别人乱动整坏了咋办,不放心。
也许,这些在你眼里是破烂,但因多年心血无法割舍,让自己内心充实、快慰。
换了几次房,专修风格与时俱进,与之有交集的藏品在新宅早已没了位置,被其他物品替代。
当年因为放碟,第一次买房,让很多人不解,今天一想到房价与当初已升值数倍,还多亏了这些碟。
成家后,差不多十年没买碟了。
从前喜欢听的金曲,一个人陶醉的大片,变为云烟。现在刚打开音响,听一小段恰克飞鸟的この恋おいらのからまわり,只要家里有人,就会遭到嘲笑和抗议,“老掉牙的,你能不能别那么土?换成都,我要听斑马”。
还好,我可以去外面在车里听,当年不入耳,听不下去的,这些年基本在车上都听过一遍,即使多数还是很难听,总算没白拥有一回。平常堵车,因为有老朋友相伴,反而享受这一过程。
今天,CD,DVD,作为一个大众的影音媒体,早已日薄西山淡出视线,只剩下少数忠实的乐迷和唱片收藏者,通过淘宝、海外直购等形式进行购买和收藏。随着时间远去,变的一文不值。
前几天,我整理家务,把买重复的,运输中破损的,画面不健康不想过早被孩子看到的,论斤当废品处理,但收废品的师傅看了半天说,这玩意不当吃不当穿,白给都没人要。
最后,只抱走了一摞岛国片,一分钱没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