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袁枚《随园诗话》笔记之五
作者 向明
(21)古代交通及通信不方便。行路难,见面难,问讯也难。思乡、思亲,思友人、思故人的情绪,比今天强烈。“从弟凤仪《旅店》云:‘迎面有山皆客路,问心无日不家乡。’吕柏岩有句云:‘天果有涯行易尽,家虽无路梦常通。’”(《随园诗话》卷九·二十七)“云松《哭韩廷宣》云:‘久客不归无异死,故人入梦尚如生。’”(《随园诗话》卷八·九)我们祭奠某逝者时,喜欢说“某某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只要亲朋好友健在,已逝者,活在他们的心中是可能的。入梦尚如生嘛!此生有涯,是否永远,则不好说。
(22)诗僧写诗,以禅入诗,是其特色。寺庙及环境的清幽宁静,其视角、心境和感悟,也与众不同。“亦苇《野步》云:‘傍晚欲归寻别径,忽惊沙鸟出苗飞’……怀远《江行》云:‘片帆高趁大江风,过眼云山笑转蓬。行尽断堤杨柳岸,夕阳犹在板桥东。’佛裔者,让山弟子也,有句云:‘鱼亦怜侬水中影,误他争唼鬓边花。’绮语自佳,恰不似方外人所作。(我也以为,顾影自怜,不似僧人所作)……寄尘本姓彭,工诗、能画,《游长寿寺》云:‘净坛风扫地,清课月为灯。’”(《随园诗话》卷八·三十一)
(23)纯文学和流行文学的冲突,古已有之。诗和词曲之争,好比今天的诗歌和歌词、散文与公文。“程鱼门云:‘时文之学,有害于古文;词曲之学,有害于诗。’余谓:‘时文之学,不宜过深;深则兼有害于诗。前明一代,能时文,又能诗者,有几人哉?金正希、陈大士与江西五家,可称时文之圣;其于诗,一字无传。’”(《随园诗话》卷八·五十四)这里说的“时文”,除了科举应试文章,还有章奏表等公文。一个人擅长写诗歌、韵文,公文写作(尤其是政论文章)也是一把好手,极其少见。正如“《荀子》曰‘艺之精者不两能也。’”(出处同上)
(24)诗要写出禅意,挺难。袁枚认为,禅诗只是一路诗。“严沧浪借禅喻诗,所谓‘羚羊挂角’,‘香象渡河’,有神韵可味,‘无迹象可寻’。此说甚是。然不过诗中一格耳。”(《随园诗话》卷八·七十一)另外,《诗经》早于佛经。“《诗》始于虞舜,编于孔子。……阮亭好以禅悟比诗,人奉为至论。余驳之曰:‘《毛诗三百篇》,岂非绝调?不知尔时,禅在何处?佛在何方?’人不能答。”(《随园诗话·补遗》卷一·一)
(24)改诗、改文章,很考功夫。改别人的诗或文章,得换作别人的角度,岂不更难?“《北史》称:庾自直为隋炀帝改诗,许其诋呵。帝必削改至于再三,俟其称善而后已。炀帝虽非令主,如此虚心,亦云难得。第‘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句’,刘勰所言,深知甘苦矣。”(《随园诗话》卷八·七十四)
(25)平安是福的心态,以老年人为代表。不过,整日忙于工作、事业的年轻人,有时也可以此自慰。时机不到,多做多错。袁枚很长寿,活到82岁。他说自己“余己未同年,多出任封疆、内调鼎鼐者,可谓盛矣!近都薨逝,惟余以奉母故,空山独存。想勤劳王事者,毕竟耗心力、损年寿耶?嵇康有‘圉马不乘,寿高群厩’之语,似亦有理。宋人吟《古树》云:‘四边乔木尽儿孙,曾见吴宫几度春?若使当时成大厦,也应随例作灰尘。’《闺词》云:‘羡他村落无盐女,不宠无惊过一生。’”(《随园诗话》卷八·七十五)无盐女,结婚生子寿命长,比林黛玉幸福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