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有学习的计划,可是对于学习这件事总是不积极,一会搁浅,一会拾起。
最近到周末就强迫自己学习,看书。也在这个过程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事情。
在读书生涯时期,我们看书总会带有一些强制性和目标性。比如为了解决某道作业题和为了某一次考试。那时候我们认真看书,花心思,掌握程度也高。但是到了后来进入社会,随着学业目标的淡化和学习时间的减少,我们看书的状态就渐渐的变得随意,甚至觉得没必要,随时间遗弃了...
聊到这,忽然联想到了一个事情。我们都听说过读书无用论的观点,虽然不同意,但却无语反驳。例如和老同学聚会。聊天聊起谁谁谁小学没毕业,混出了好人生,住进了高楼,开上豪车;还有就是网络上曾经报道过的。某名牌大学毕业生,落魄至卖猪肉,回农村种地等等。这些事实让我们不可否认,正因为这些有反差的事实,所以容易成为人们口口相传和媒体报道的话题。我们想想大范围的实情是怎样的呢?文化不高的群体能逆袭出头的终究还是少数,拥有高学历也没有几个会落魄到无法支撑生活。小概率的还是不能代表大概率的事实。所以这也是以偏概全,误导群众。
以前,我们狭隘了学习的含义,把学习和学校的关系联系的过于紧密。认为学习就是在学校中干的事,出了学校进入社会学习就离我们渐行渐远。由于中国应试教育制,大多数人一旦结束学校生活在脑袋中就容易产生结束了学习的错误观念。这,非常不利于我们后面的职业生涯...
最近,我发现自己交流能力不是很啊红,于是想通过书本上的知识来寻找一些技巧来提高自己的语言沟通能力。在这个知识过程中,我发现知识的传播有一个规律。这个规律就是,前人的经验--前人总结--后人来学习--后人去实践--后人形成自己的经验。知识不会凭空产生,是需要通过学习去获取的。
在我学习获取交流能力这项技能的过程中。我发现光靠看书加理解的学习方式效率极低,当把书本合上基本上记不住刚才看过的内容了。于是乎,我开始拿笔做笔记,归纳,总结。结果效果却出奇的好。通过笔记我能很好的清晰的整理出知识的架构,能够很好的理解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关系逻辑。虽然差别只是做笔记,但结果是大相庭径。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想想这种方法?这不就是我们以前上学时候经常用的吗。虽然曾经的学习让我们苦恼和讨厌过,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在以前学习培养出来的方式和方法确实很有用和高效。
中国有句古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是某一个阶段的事情,而是一辈子的事情。学生阶段我们要学习国家学校计划的学业。社会中,我们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我们有一层又一层的追求,这些都需要知识的力量来支撑。所以,任何阶段,都不要忘记学习。更不要忘记学校曾经培养出我们学习的能力,这是我们一笔宝贵的财富。知识的获取就是需要我们运用好学习的能力把外界的知识转到为自己的知识。大多数时候人与人的差距,是知识的差距,但深一层看是学习能力上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