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交往与社交媒体
根据马斯诺的需求理论,人们在得到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后,会寻求爱和归属感的需要,也就是所谓的社交需要。社交需要是人类最直接的人性需求,例如亲人之间需要关爱,朋友之间需要关心。
网络媒体上的交往更是体现了社交的重要性和直接性。有些人由于交往焦虑往往选择社交回避,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得比较沉寂。而为了获取他人的关注,满足自我表达的需求,在网络中,他们卸下现实的压力,重新释放内心深处的自我。
社交媒体上的夸赞性互动
当下,社交媒体让友情这类人际交流更加便利,年轻人特别是高校学生渴望通过社交媒体维系更灵活更紧密的社交纽带。社交媒体上的夸赞式互动已经成了青年群体独特的沟通方式,作为一种自明性文化消遣,他们往往在评论中以文本互动的方式,通过肯定、认可与赞美等形容,给人以支持,生产出所谓的“彩虹屁”。
夸赞式话语表现得是由丧而幸的亚文化风格转变。大学生社交媒体上经常会出现这类现象:即一个人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相关的动态,如说说,朋友圈等,不论是熟人圈还是匿名社交,当传播的内容为精美的文案或图片分享时,往往会受到许多人的夸赞。
青年群体通过“自我呈现”,发布精心修饰的照片,社交媒体上的朋友即使是不太熟悉的人也会就外貌表现进行直接地追捧和互动。戈夫曼看来,在这个互动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意无意地进行表演,通过社会行为的形成加强或改变他人对自己的印象。这个虚拟社交的舞台上,人们毫不吝啬地夸奖和赞美,夸赞好像成了当代年青一代群体的沟通风格。
其实,夸赞性行为是自我表演型参与和满足。正面的情绪感染彰显着主体的主观选择,以这种方式与他人进行人际互动,夸赞者能收获当事人的青睐和好评,被夸者从中获得自我满足,不仅提升了彼此的自我效能,实现了微妙的自我认同,也起到了促进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的功能。往往,在社交媒体上不经意地夸赞就能使双方的关系进一步发展,也许是“破冰”,也许就是一段亲密关系。
外貌展现与亲密关系的发展
比起社交媒介上直击内心的观点想法表达,外在、外貌的表现分享更易激起人们的互动和参与,因为就外貌来说,人们可以轻易地对此进行夸赞。它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每天重复着日常的学习行为,思想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强制规训,也有来自多方的压力,这种与外貌展现的互动和参与也是一种最简单地消解他们情绪的娱乐方式,
有学者提出,外貌吸引力有效地推动了亲密关系的发展且会准确地预测其积极结果(Langlois et al.,2000)。Dion,Berscheid和Walster(1972)提出“What is beautiful is good”的观点,即“美的就是好的”,首次阐释了人们偏爱高外貌吸引力个体的原因。而在社交媒体上精心挑选照片展现外貌,塑造自己的外在特征,往往能达到外貌吸引的效果,引来更多人参与互动,一旦印象形成,也会促进亲密关系——友谊的建立。
虽然,更多的社交网络使用也被证明会降低亲密关系的满意度。研究者认为,社交网络暴露出更多的信息,而同时,社交网络的信息具有模糊性,会引起更多的猜测和想象,催生嫉妒和怀疑。社交媒体为大学生的表达互动提供便捷平台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心理焦虑。有研究者表明,基于强关系连接的社交媒体意味着与现实人际网络密切相连,会加重用户的社交焦虑,如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