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2012年看完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农场》总结:共产主义原来是一只猪的梦而已。
当看到王小波的这篇杂文,有种莫名的亲切感。
“人来了以后,给它们的生活做了安排:每一头牛和每一口猪的生活都有了主主题。”
“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不光是设置动物,也设置自己。”
“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别人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用一生来学习艺术》
“怎么做对是科学,怎么做好则是艺术;前者有判断真伪的法则,后者则没有;艺术的真谛就是叫人感到好,甚至是完美无缺”
“诗不光是押韵,还有韵律;散文也有节奏的快慢,或低沉压抑,沉痛无比,或如黄钟大吕,回肠荡气:这才是文字的筋骨所在。”
“人活在世上,不必什么都知道,只知道最好的就够了。”
小数的艺术只有从作品里才能看到,只喜欢看杂文、看评论、看简介的人,是不会懂得任何一种艺术的。
《摆脱童稚状态》
与最近在看的《巨婴国》的共性是:国明的童稚性。巨婴国是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解构,并将其定义为巨婴。而王小波则通过李银河翻译的约翰.盖格农的《性社会学》对性环境的解析,道出:将国人当做16岁的孩子对待,并根据其智力水平审查出版读物的知识环境的反思,性亦如此,其他堪言?。
“这种事情背后隐含着一个逻辑,就是我们国家的出版事业必须就低不就高,一本书能不能出,并不取决于它将有众多的有艺术鉴赏力或者有专业知识的读者,这本书应该对他们有益,而是取决于社会上存在着一些没有鉴赏能力或没有专业知识的读者,这本书不能对他们有害。书刊审查不是个性环境,而是个知识环境问题。”
“假如说市场上有无需要的书,可能会不利于某些顽劣少年的成长的话,有利于少年成长的书也不适合于我们。这一点与意识形态无关。”
““有人争辩说,孩子是我们的未来,应该为他们作牺牲。但是现在的问题是牺牲的代价是让成人也变成孩子。”
为什么似曾相识,原来他们都看过《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孙隆基,《1984》乔治奥威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