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在公园散步,看到一个大概七、八岁的孩子和妈妈讨价还价。
孩子说:“妈妈,给我买一辆自行车吧?”
妈妈说:“你期中考试考成这样,不买!”
孩子说:“可是我真的很想要一辆自行车。”
妈妈说:“不行,当时我们约定好了,你期中考试全班前三名,妈妈才会给你买自行车。”
孩子的眼光立刻就呆滞了。
相信很多家长都经历过类似的场景,初初一想,貌似没什么问题。不少专家也都说过,适当的奖励和惩罚,能促进孩子奋发向上。既然孩子没能达到目标,取消奖励又有什么不可以?别说取消奖励了,没惩罚就算好的了!
1、你的逻辑,未必是孩子的逻辑
我们不是一直生活在这样充满奖惩的世界里吗?
——公司绩效没完成,取消年终奖!
——今天开会迟到了,罚款30元!
——今年效益不好,团队旅游取消!
——朋友饭局来晚了,罚酒三杯!
只是,我们成人的逻辑,看起来正确无比,但孩子真是这样想的吗?
父母们有没有想过,在此之前,孩子们已经无数次幻想着拥有一辆崭新自行车的场景,那该是多么拉风的事情啊。
但是,只是因为考试没考好,甚至是因为其他客观的原因,比如感冒了,或者考试前一天没睡好,导致发挥失常,自己梦寐以求的奖励,就烟消云散了。
TA会坦然接受这个结果吗?孩子们的真正想法会是什么?
对于拥有强大人格和信念的孩子,TA们可能会觉得,父母做得没错。既然约定了,考得好有新自行车,没考好是自己的责任和问题,父母取消奖励,是理所应当的。自己应该努力学习,下次一定要考好!
不过,能遇见这样的孩子,那真是父母上辈子修来的福分。我们审视一下自己年少的时候,我们是这样的孩子吗?我想,大多数人的回答,应该是否定的。
既然我们的父母没这个福分,我们大概率是享受不到这个福分了。
所以,大多数的孩子未必会按成人的逻辑,或者优秀孩子的逻辑去思考。
TA们可能会这样划上等号:父母的爱自己成绩,自己的成绩新自行车,这不是赤裸裸的交换吗!
家长朋友们,有没有一些小惊讶?孩子很多时候就是这么“不讲道理”!
2、奖惩,有时候并不是万金油
很多家长都听过一个小故事:
有个善人,每天都会给家门口的乞丐十元钱,虽然没听到过对方的一句谢谢,还是默默地坚持了整整两年。
后来,善人结了婚,开销变大了,就开始只给乞丐五块钱。
这一次,乞丐说话了:“以前给十块,怎么现在给五块?”
善人回答说:“我结婚了。”
乞丐闻言,骂道:“你竟拿我的钱去养女人?”
这其实是个笑话,却又不仅仅是个笑话。
虽然这个笑话用在教育方面,有一点不太准确,但这真的不会发生吗?
如果孩子们把考试成绩和奖励划上了等号,把求知和奖励划上了等号,他们会为了得到奖励而努力,但是如果奖励变成了习惯,一旦没有了奖励的约定,孩子们还会努力学习,努力考试吗?难道在TA未来的人生里,我们次次都要做出类似的约定吗?
父母们变着花样和孩子们做出约定,这次是自行车,下次是球鞋,再下次是电子产品……
孩子们会不会觉得,奖励是重要的,而学习知识只是为了得到奖励。
3、错误的奖励点,有时会适得其反
让我们从学习和考试中回到生活吧。
不少家长应该都有这样的对话场景:
帮爸爸把碗洗了,爸爸奖励你一块巧克力!
于是,孩子为了得到巧克力,把碗洗干净了。
在成人的逻辑里,巧克力是“好东西”,洗碗做家务,是中性的。当然,如果是懒惰的人,也会觉得洗碗做家务是一种“惩罚”。
用一个“好东西”,去交换中性的劳动,甚至是“惩罚性”的劳动,天经地义。
但是,孩子的逻辑呢?有没有天生爱做家务的孩子呢?
答案是有,但比例一定不大。
所以,大部分孩子,会把做家务,当做一种“惩罚性”指令。
为了获得巧克力的奖励,TA们被迫接受“惩罚”。
在TA们的意识里,做家务大概率是一件不那么好的事情。
那么,有没有可能,例如把饭菜吃干净、独立完成某样事情等等,在孩子们的心目中,也不是那么美好的事情。
本应是成长过程中必须完成的事情,在他们心中,会不会都变成了“惩罚”?
现在,父母们还会觉得,你们所给与的“奖励”,是在帮助TA们吗?
4、你把奖励当手段,TA把奖励当目的
奖励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目的,这是成人的逻辑,很多人也会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但在孩子心中,未必是这样想的。
孩子的思维有时候真的很简单,也很现实。你给TA什么,TA接受什么。
其实,哪怕是成人,很多人也会把奖励当做目的。
举一个非常现实的例子,公司让你加班,完成一个对公司很重要的项目,许诺这个项目完成后,大家会得到额外收入。
有多少人会觉得,加班完成项目,是一种责任,是一种义务,是一份情怀,还是一种荣耀?
真相是,绝大多数的人,加班只是为了得到那份额外的收入,或者是为了表现得好一点,获得公司的认可,这样升职加薪的机会就更大了。
既然我们大多数时候是为了奖励才努力,那么,不要责怪孩子们也有这种想法。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期待的结果——让孩子主动完成某样事情,往往事与愿违。
5、把握本质,建立没有交换感的奖励机制
奖励没有错,那么错误的可能是奖励的方式和机制。
如何让奖励发挥它真正的作用?
首先,奖励的基础是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基于爱的鼓励。
我们之所以让孩子努力,本质是对孩子的爱,希望孩子能培养出良好的习惯、兴趣和能力。所以,在建立奖励机制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把握这个本质,这一点尤为重要。
其次,要奖励持续性的进步和成长。
我们设立奖励方式的时候,最好不要把标准绝对化,比如你考了多少分,我就奖励你,这样就太有交换感了。我们可以模糊奖励的标准,奖励孩子阶段性和持续性的进步。
再次,奖励不用事先约定。没有规律、突如其来的奖励,往往更有效果。
当孩子平时表现良好的时候,比如和爸爸妈妈分享阅读的文章,比如能勇敢的自我表达等等。我们可以给予TA们一个夸奖、一个掌声,或者是一个小奖品。随机的、即兴的、不被孩子们提前了解的奖励,会让孩子们随时能知道,哪些才是家长们鼓励的方向和行为。
而当孩子完成了一个重大突破的时候,比如学习成绩大幅提高,考试得到全班第一等等。我们就可以给他一个大大的奖赏。我们可以送给孩子一个他心心念念很久的礼物,可以带孩子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无论是什么,这些都是突如其来的意外奖励。有了这次奖励以后,孩子将会更加期待下一次成绩进步之后得到的奖励。
让奖励发挥作用,让奖励成为真正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这样,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才能从中获得更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