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顺利推进完成了,参加的同学都很热烈的给出了积极的反馈,大家基本都发了朋友圈,活动效果一览无余的扩散了,大家各种交叉点赞,互评应接不暇,但乐极生悲甜中生苦,我还没来得及正视自己的成果,对自己进行正面肯定,第二天就遇到了情绪的滑铁卢。
一个承办活动的所谓熟人,因不满自己在活动中没有得到像赞助方一样的上台待遇,绵里藏针的发信息给我,明里伏低做小谦虚学习,暗里失了分寸表达不满,大段逻辑混乱的文字试图让人难堪,考虑到事出有因又是熟人,向她做了解释和补救方案表达,结果这位半生不熟的人完全活在自以为事的世界里,我行我素,搞得活动组成员莫名其妙哭笑不得,最后不得不升级处理,讨论对应之策!
此事发生让我情绪起伏,也有些许气愤,我的惯性对应模式马上启动,几分钟后,我意识到了自己大脑进入了自动驾驶状态,情绪脑拖着理性脑疯狂飙车,我踩下油门,切换掉了自动驾驶状态,没有按习惯思维对应,我看到了自己的情绪,进行了“暂停”和“反击”,没有委屈自己,没有像之前一样明明很生气行动上又做出退让,我冷静的表明了我的态度,不在纠缠。
之后的一天这事还是在我心里不断萦绕,我意识到此事对我产生了反刍消耗,稍微间隔后,我开始想这件事的合理性,假设对方这样的诉求和情绪是合理的,那我在这件事情上做错了什么,应该做出哪些改变,自省自己可优化的地方;还有假设我是是对方,如果要表达自己的情绪和不满,应该怎样表达才能达到我想要的目的,显然他目前的表达对他想要做的事毫无帮助,且还把自己陷入了两难的困境;再有就是遇到这事,我该如何不卑不亢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绪,怎样得到其他人的支持和“上级”的帮助;我开始思考,这事让我学到了什么,给我带来了什么启发和机会。
我相信墙的背后有扇门,我不想把自己封在二维的空间里,我要找到门看到墙后面的风景。
结尾引用些金句吧“人所拥有的没有的,经历的未知的都各有深意..世界是多维的,而我们却只有一双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