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这是孔子评述他的弟子,先进、后进,是指早期跟他学习的,和后期跟他学习的。早期跟老师的,都是“野人”,乡野之人,朴实之人,没什么社会地位的人,各种机缘跟了老师,但是一心向学,死心塌地,跟老师颠沛流离十几年还跟着。后期呢,孔子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圣人,天下归心,慕名而来的太多了,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君子。
如果说要用人啊,我还是愿意用那些老人!
这有点像我们今天做企业。伟大的企业,都是一个伟大的老板,带着几个死心塌地的人干起来的。吃不了苦的,早都跑了。企业成功了之后,有漂亮简历的君子,都来了。
最后发现谁有用呢?还是原来那些“野人”,那是野战军啊!
因为这些人,才是跟师父练出来的。
大家早上好!日更演讲,成就梦想!写作加演讲,七倍速成长!越付出,越富有。
从今天开始,我们要一起共同来学习论语的下半部了,也就是第11篇到第20篇。
时间过的真快,不知不觉就走了一半了,现在依然跟下来打卡的有四五十人,希望大家一直跟下去把整部《论语》学完。
好了,书归正传,我们要先来复习一下昨天学习过的内容。
昨天讲到两段儿,第一个就是“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说的是我们坐车,一定要站好,抓住绳索,防止被闪到了;驾车的时候,要准备就绪,不要东张西望,乘车的话更应如此。
坐车的人,在车内要站好,当时可能没有座位,不要到处张望,也不要高声言语,更不能胡乱指指点点;不是你驾车,你就不要乱说话,以免打扰了司机的注意力,以免惊了马。
第二段就是“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说的是孔子和子路师徒俩出门,看见了山梁上有一只雌野鸡,那野鸡看见人以后马上举身就飞走。
要停下来的时候,在空中盘旋了两圈,仔细观察确认安全以后才降落。孔子看了以后深有感触,说:“就连那野鸡它也懂得相时而动,知道什么时候该走,什么时候该停下来,能够保证自己的安全,好多人还不如这野鸡啊!”
子路一听老师夸野鸡,就向野鸡拱了拱手,说:“你也是我学习的对象”。野鸡一看到子路拱手,以为他有恶意,赶紧的扑腾几下翅膀飞走了。
这一段非常有画面感,讲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就可以体会到,人真的要合时宜,要能够保证安全。另外,我们也看到子路是真可爱,真好学。
好了,简单的回顾一下昨天的内容之后,我们开始第11篇《先进》了。
先来看原文。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这一章有很多种解释,挺复杂的。不过我们要取华杉的为标准,其他的都听一听。这个东西,它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你相信它,你认可它,你照着做,对你有帮助就很好了。
先看第一种说法,华杉这个说法,就是孔子在评述自己的弟子。先进、后进,是指早期跟他学习的,还有后期跟他学习的。
早期跟孔子学习的是什么人呢?野人,乡野之人,朴实之人,没有什么社会地位的人,纯粹是羡慕孔子,觉得孔子有学问才跟着孔子学习的,各种机缘吧!
比如说子路,他就特别勇猛,是个武将,但是当时很自负,觉得论武功我很厉害,然后正好听说孔子也挺厉害,就去找孔子打架。
结果狂放不羁、游侠勇武的子路遇到了人高马大、一身正气的孔子。子路以360度无死角的白眼瞥了孔子全身上下。
孔子微微一笑,便轻松搞定收服了子路。
后来给孔子一聊,发现孔子这个人岂止武功厉害,最重要的就是他的文采,说话头头是道,句句是理,每一句都深入人心。
因此,子路就拜孔子为师,从此死心塌地跟着孔子一起。
像其他弟子,刚开始早期的时候都是艳羡于孔子的学问,跟着他的,当时这些人本身并不是什么贵族,并不是什么官僚,只是普通人,相对来讲就是乡野之人。
但是一旦拜师跟着孔子以后就被孔子所折服,一辈子终身跟随,甚至几十人跟着孔子周游列国,受尽了艰难困苦,颠沛流离,十几年依然此心不改!这是很了不得的事!
想一想我们有几个人能够做到这一点,说你认准一个老师就跟着他几年几十年,从来不抛弃不放弃,现在可以说基本没有,太难了。
后进于礼乐,也就是后来跟着孔子学习礼乐的君子。
说的是什么呢?就是随着他的名气越来越大,水平越来越高,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广,因此慕名而来,学习的人越来越多了,就不单是那些穷苦出身的人,专心向学的人。比如说孟懿子、季康子、叔孙氏等等,都可以说是孔子的弟子,师从之。
他们都是什么人啊?君子这个君子我以前和大家讲过,有两种意义,一种意思就是品德高尚的、品行高洁的人,这是君子。另外一个就是地位比较高的人,高官,这也是君子。
一般我们取是指品行高洁的人,其实在过去,它两者契合度很高,因为所谓的君子一般都是指身居高位的人。没有这个贵族身份,他是平民甚至是奴隶,根本就没有学习的机会,他也很难成为真正的君子。在这种情况下,孔子就发出感慨: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就是如果让我来用的话、选择的话,那么我会选择刚开始跟着我的那帮人,因为那帮人跟着我,真的是价值观契合,是真心认可我,真心想学。
这里面就有点像我们今天来做企业,伟大的企业都有一个伟大的老板,他带着几个死心塌地的人,一点点干起来了。早期吃不了苦的早就跑了。
企业成功了之后,有漂亮简历的君子也就是各种人才,就会纷至沓来,让企业更加辉煌和发展壮大。
最后发现谁最有用呢?还是原先的那些野人,那是子弟兵。这些人是跟着师傅一步步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出来的。
这里面举个例子,就是像马云的十八罗汉,当初跟他创业的时候,有的人原先年薪是几百万,最困难的时候一个月500块钱干不干?
干!为什么干啊?他相信跟着马云有前途,能成事儿,暂时的呀,没关系。结果这十八罗汉一路走下来,现在都身价百亿千亿以上,那后来马云肯定招了很多能人,招了很多高层次的人,但是核心骨架还是原先的那帮人。
上面说的是一种解释。
那第二种解释是什么呢?就是先进和后进的异同,和现在不一样了。
就是有的解释说是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的,是原来没有爵禄的平民。先做了官儿,后来学习礼乐的呢,是卿大夫的子弟。那如果让我来选用人才啊,那么我赞成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这里说的意思是,有的人是因为能力、因为品行而出来做官的,他先学习礼乐,知书达礼,有这个才能了,才开始做官,主要指的是平民出身的。
那后进于礼乐,就是有一些贵族,他们是世袭的,就是一生下来的长子的身份就决定了他能继承王位,或者说继承这个他的爵位,你比如说季康子,季平子,季桓子等等,生下来他就有这个资格,但是他学习也是后来开始学习,他也要学习。一个是必须有礼乐才能做官,一个是有没有礼乐一样可以做官,那你觉得谁的学习意愿更强呢?
应该是这些没有爵禄的平民呢,如果让孔子来选用,他当然愿意选用这些没有爵禄的,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优秀分子了。这个大家也可以作为参考,有没有道理啊?也有一定的道理。
再来说第三种解释。先进,指的是先辈。后进,指的是后辈。这种解释是南怀瑾先生解释的。
他说,礼乐是中国文化的中心,孔子对此非常重视,这里涉及文化哲学的问题。他说,人类先辈,就是上古的人,对文化开创是怎么来的呀?上古的上古可能没有文化,同动物一样,人类就叫裸虫,就是没有毛,不穿衣,裸体的虫,也是一种生物。
所以人类原先也没有文化,人类的文化是根据生活经验慢慢积累起来的,所以孔子说,先辈对礼乐文化,是“野人也”。原始都是野人的生活,慢慢进化、进化,才有文化的形成。
“后进于礼乐,君子也。”他说我们后辈有了文化以后就不同啦,生下来就接受文化的教育,教育的好,有高深的修养,受到文化的熏陶,很有学问,我们给这种人起了个名字,叫君子。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就是假使说到实用上的话,则主张先辈的朴野。那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类的文化是了不起,但是过分的书卷气,在我们老的观念里,就是书呆子,是没有多少实际用途的,只是死读书不能灵活运用的价值也不大。
实际上人类真正的文化,譬如礼乐是根据内心来的,根据思想来的,真正的诚恳朴实就是最好的文化,也是真正的礼乐精神。而后天受到这些知识的熏陶,有时候过分雕琢,反而失去了人性的本质。就是说有些人“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
举一个例子,就是武则天时代有一个宰相叫杨再思,虽然是明经出身,经历多了,作宰相以后,反而变得“恭慎畏忌,未尝忤物。”别人问他:“名高位重,何为屈折如此?”他说:“世路艰难,直者受祸。苟不如此,何以全身。”
就是因为他经历的事太多了,就害怕唯恐难以保全自身,而事实上在封建时代有学问好不好?好!但也因此几乎中途被杀的人比比皆是,不得善终的人有的是。
所以孔子说宁可取朴野的人,朴野的更可爱一点。
因此,世故与经验加到人的身上,有时候使人完全变质,并不是一件好事。
上面我们说了三种说法,关于先进、后进,关于野人和君子。再早,关于野人和君子,还有出处,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就是内在的质朴多于外在的文采,就会显得粗野!内外在的文采多于内在的质朴,就难免流于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适当才能成为君子。
我们希望的就是既有良好的内在品质,又有非常出色的外在表现,两者结合起来才是孔子真正渴望的,如果非得选择其中一个的话,那么他会选择第一种。
好了,时间也到了,我们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啦。
明天我们来学习下一章。下一章太短啦。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意思很简单,当时和我在陈蔡之间受困难,基本上都不在门下了,他们去哪里了?
我们明天再说,看看是讲这一章还是和下面的一起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