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过六一,又逢端午,童趣未艾,粽香消暑。端午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是仲夏的开端,古人认为五月五日,为不吉之日即恶日,天气燥热,虫蛇繁殖。于是人们插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用最隆重最热烈的方式,来避开五毒,驱邪禳灾。先祖用他们的智慧,庇佑着后世子孙一世安宁。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记得小时候奶奶头天把糯米、红枣、花生米泡到大铁盆里,把家里最大的铁锅支到土胚上,往里加半锅水,把粽叶放里面,烧锅沸腾后,灭火,干煸粽叶在沸热的水里泡一晚上,第二天掀开锅盖,淡幽清芬的粽香,沁人心脾,粽叶泡的软软的,柔韧如丝帛。
包粽子,是奶奶的拿手绝活,粽叶绕一圈裹成一个锥形漏斗,先放一颗红枣,然后加入白如珍珠般的圆粒糯米,最后上面点缀几颗花生米,用左手捏住粽体收口,右手用剩余的粽叶盖上粽体,粽叶绕粽体裹紧,粽体立体的身姿悦悦在目,用棉线将几个角扎紧打结,一个粽子完美现身。
奶奶不紧不慢,一大盆糯米,大枣,在她的巧手下,都变成了身着绿衣的粽娃娃。铁锅加冷水,放入粽子,烧一把柴火,氤氲的水汽合着粽叶的香味飘慢整个小巷,煮一个小时后,取柴将火改小,继续煮上个把小时,直到柴火燃烧殆尽,粽子的香气更加浓郁。
这时不要掀锅盖,焖上一小会儿,粽叶的清香和芬芳会最大限度的浸润到米里。捞出一个粽子,剥开粽叶,糯米呈淡淡的油黄色,大枣和花生米嵌在粽子里,撒点白糖,咬一口,口齿醇香,粘糯香甜。
挂艾草也是端午的习俗,从晋代开始,民间就已经形成了端午节期间在大门口挂艾草的风俗。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因此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
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古人发现艾这种植物从不生虫,艾草特殊的气味还能驱虫,于是逐渐认为艾草能够“驱虫辟邪”。“家家户户挂艾草,蚊虫毒害不来咬”。
小时的香囊也是不可少的,奶奶用五颜六色的布头子,拼凑缝制成各种形状,葫芦型的,圆形的,三角性的,长条形的,缝好的袋子里面加入艾草叶,金银花,草药等,用红丝线缝制收口,上面留一个挂到衣服上的活扣,下面加一个红色的流苏穗子,挂在身上,周身弥漫着草药和艾草的香味,“戴个香囊,不怕五虫”。
端午是个美好的节日,有粽子、艾草的清香,有龙舟竞渡的欢腾,有屈原的故事,有五色线、长命缕的祝愿……”解粽正思端午,怀沙莫问汨罗”。
每逢端午,那位行吟于荆楚大地的诗人,总是被我们重新纪念、缅怀;他的千古绝唱,总能让我们心中层云激荡,先祖用悠然又隆重的方式,期望驱邪禳灾,几千年来始终不变的是人们那颗心,向往美好生活,善良温暖的心。让我们在这个传统节日里,追思过去,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