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笈求学】
中岩书院王方老师德才兼备,育人有方,苏轼在王方门下读书,很快就进入状态,思维开始变得活跃起来,进步很大。但八娘事件对青春叛逆期的苏轼影响实在太大,苏轼是个豪爽但感情丰富的人,在短时间内很难彻底走 出这段心理阴影。中岩书院是座全封闭的,放假的时候学生都会要求学生离校,这时的苏轼是最困苦的。苏家、外婆家等哪里都不想去,书院又不让待,最后别出心裁的在书院后方山埂上搭了个茅草棚住了下来,废寝忘食的读书来打发时间。苏轼成名后,他曾经居住过的山埂便被当地人称为苏家埂,但苏家埂除苏轼外,历朝历代再无苏姓人家居住过。
每次放完假再开学 时,苏轼回到学院都是一副邋里邋遢的样子:头发蓬乱,衣衫皱折,手里随时都拿着一卷书,随时一副若有所思又似有所得的样子。每次苏家来人,王方老师都会语重心长的说:“你那个苏轼哟…………”,直到现在,眉州当地人还用“你那个苏轼哟”来形容头不梳,脸不洗,衣衫不整,邋里邋遢的人。
后来,苏询和王方老师一起请中岩寺住持圆通和尚帮忙,共同给苏轼做思想工作。
圆通和尚给苏轼讲了个中岩寺开山祖师诺讵那和牛头禅师开创中岩道场的故事:
相传,诺讵那尊者开创中岩道场时,脚蹬芒鞋,一杖一钵四方化缘,因水土不服,身染痂疮,投身于川北牛头山寺(古梓州府,今绵阳三台县境内)。牛头禅师以礼相待,并亲自采药熬汤,治好了诺讵那尊者的病。诺讵那深谢牛头禅师,告辞返乡。临走时,诺讵那对牛头禅师说:“我走后,你寺里如遇劫难,有解决不了的问题的话,我送你一把木钥匙,到时你可以到眉州青神中岩车后山找我,我可以帮到你。”
一个礼拜后,牛头寺内主殿低头佛额上的夜明珠不翼而飞,全寺大惊,官府也责令禅师,令其限期一个月将佛珠找回。然而辛苦寻找了二十多天,仍不能获,眼看限期将近,牛头寺僧众无计可施。这时,牛头禅师突然想起诺巨那临别时的话,袈裟里一摸,木钥匙尚在,忙起身赴眉州青神。
牛头禅师跋山涉水,数日后终于来到青神。踏入中岩,只见山石奇耸、古木参天,不见人语,行走数里,竟然一身冷汗,情急中高叫:“诺讵那……”仍无回声,直走到上岩,危岩峭峻,松涛阵阵,似已无路,忽想起身上的木钥匙,摸出来往挡道的巨石上一叩,“轰隆”一声,巨石一裂为三,前二峰,后一岩,为一品字型。只见诺讵那端坐于中间,笑道:“偷走你寺里佛珠的,是钱塘江的江滨。我已擒下,佛珠在我这里,早等你来取。”牛头禅师取回佛珠后大喜过望,然而又担心返回牛头寺时,超过了官府的期限。诺讵那却慢悠悠地领牛头禅师到半山石壁处,拨开杂草,于石壁下露出一个山洞,对牛头禅师说:“你进此洞,一直往前走,可以很快回到牛头寺。”牛头禅师进洞后,诺巨那施法。牛头禅师闭目,只觉身子凌空,两耳生风,不一会儿,落地睁眼,已到了牛头寺。
此后,牛头禅师和诺讵那就通过这个山洞往来,共同创建了著名的中岩佛教道场。
圆通和尚讲完祖师爷的故事,问苏轼有何心得?
苏轼思考片刻,回答道:“中岩寺和牛头山寺远隔千里,原本毫无联系。中岩寺帮牛头寺解除厄难,牛头禅师帮诺讵那创建中岩道场,这是有缘,更是天意,是两位祖师种的福田,还为眉州留下了千古一景“灵岩石笋”。”
圆通和尚微微点头,微笑着道:“当年讵那小游戏,一石裂开成三峰。一切皆有定数!”
停顿下来,满怀深意的看了一眼苏轼道:“你姐姐八娘从出生到离去,一直在做她认为正确的事,应该做的事,有时候环境不好,明知不可为也要努力去做,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想达到自己心中理想的结果。最后有成功有失败,我相信如果让她来世重新选择,她还是会这么做。她对你两兄弟的期望是什么,你心里应该比谁都更清楚,她至死都在努力不放弃过努力,你就这样放弃你自己的未来与追求吗?”
苏轼在中岩书院继续读书,反复思虑了几天,终于下定决心,振作起来,曾作诗记牛头洞:
中岩尊者洞
额上明珠已露机,那堪圣佛放头低。
门洞不是无人锁,这锁还须这钥匙。
圆通大师听说后:“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王方老师连忙把此喜讯告知了老朋友苏洵和程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