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事儿怎样才能做成?
你干一件重要事情的时候,先一点点的干,不管是30分还是20分,甚至是10分也可以,你先去干,只要脑袋里有个基本框架就可以。其余的都不要去担心,说白了其他都是幻象。
无论干什么,你先非常粗糙的去干,你先丢掉一切得失心去干,你就会发现,本来你只想拿20分,30分的,结果有一次,你做做做做做,你发现有时候你能做到70分,80分,甚至90分。然后你再做下去,发现拿70分80分的次数越来越多,再再做下去,你发现你已经超越大多数人了。
这就是量变决定质变,由低到高,由慢到快,一个粗糙的开始,就是最好的开始。成功就是这么来的。你能成为一个好的演讲者,前提是你得先讲。你能做一个好的管理者,前提是你得先站到那个位置上。
" 网上常见的是那些自己只做到一二十分的人,拿别人做到八九十分的例子,来嘲笑做到六七十分的人。" 真相是,从来没有人可以预判到正确的选择,只有人偷偷坚持努力,让选择变得正确。
越是强的人或者要强的人,越会有很多想法,怎么判断这些想法是否正确呢?
完美主义是一个大坑。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做出一个“垃圾”上线,然后开始迭代,小步快跑。这个“垃圾”就是MVP最小可行性产品。
在运营过程中常常说,先模仿再创新。再慎重地决策,再充分地思考,都不能保证100%成功拿到结果,想起来全是问题,做起来才有答案。滚雪球开始滚的时候,雪球的大小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不停的滚起来。迭代,不停地迭代,时刻在迭代。
讨论战略战术的很多,其实执行能力也同等重要。聚焦能够在局部形成以多打少,而最小成本试错,能用最少战损获得战争胜利。有很多细节点,做到和没做到位完全是两回事,道理不难,做到很难。
在任何执行过程,我们一定要接受一个真相——
不管我们做什么,都有可能犯错误,而且做得越多,越有可能遇到随机事件,越有可能得到预料之外的反馈,犯错的可能性也越大。甚至可以说,成功就是从错误堆里走出来。
我们在行动中要拥抱错误,在错误中进步,在错误中成长,在错误中接受错误,在错误中减少错误。你会发现可能大部分时间都在犯错,只有极少数的时候做对了,然后上了一个新台阶,于是接着犯错误,接着上台阶,循环往复。
即使我们做最正确的事情,最开始也不可能得到的都是正面反馈。要试错,不断的试错,高频的试错……哪怕做了很多事情,也未必马上能得到想要的结果。但是只要一件事情总体上是正确的,从长远来看对我们有利,就是值得我们去做的,也值得我们接受其中的错误。
要做成一件事情,牵涉到的变量太多,相关的变量太多,我们无法掌控所有,而我们所能做的,也只是不停地思考总结,复盘分析,在一次又一次的迭代尝试中,累积一个更优的值,增大自己成功的概率。
有以上的运营思维去做事,拿到结果的概率总会比别人更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