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多少政治家你方唱罢我登场,用他们的魄力,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但作为一个政治家需要的不仅仅是魄力,更需要的是,智慧。
西汉景帝时,有一位能臣晁错。因为他曾是景帝的老师,所以全心全意地为领导着想。从本职工作来讲,晁先生干的是相当不错。他提出的“移民实边”和“重农抑商”的政策,对汉朝早期的“文景之治”可谓是功不可没。特别是“移民实边”的政策,对后世也影响极大。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本朝依然用这样的策略来建设边疆。
这样一位能臣,魄力自然是不缺的。紧接着,他提出了最后有魄力的一项政策---削藩---一项最终要了他命的政策。景帝三年(前154年),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对中央政府来说,这项策略肯定是大大有益的。但动了谁的蛋糕谁就不乐意。这时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诛晁错”为名发动叛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七王之乱”。
叛乱发生后,有些大臣就给皇帝建议了:既然贵亲戚诸王的诉求仅仅是要除掉晁错,那陛下何不杀了晁错来免得兵戈之祸涂害生灵呢?景帝一想也是啊,就这么着吧,就派人把晁错杀了。还不是身首异处,是更为残忍的一刀两断(腰斩)。
同样一件事,我们来看看另外一位更智慧的人是如何办的。晁错被砍了27年后,是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主父偃出场了。
主父偃对武帝说:“过去诸侯的封地不超过百里,强弱的形势容易辖制。如今诸侯有的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形势缓和了就骄纵奢侈淫乱,形势紧急了就阻断别人的强大并合纵来抗拒京师。如果按照法令削割他们的土地,那么就会萌发叛乱,过去晁错就是这样。现在诸侯子弟有的数十个,长子代立王位,其余的虽也是骨肉,但没有加封给他们尺寸之地,但这是仁孝之道所不宣扬的。希望陛下命令诸侯王能够推广恩德,分其土地给所有子弟,使他们都成为侯。那人人喜欢他所希望得到的东西,皇上以德施恩实际上是分割诸侯国。一定会渐渐把自己削弱了。”武帝一听大喜,于是武帝听从了主父偃的建议,下诏说“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名”。这就是“推恩令”
结果呢,不出主父偃所料,各封国纷纷上奏请封。反正藩王们闲的没事就是个生孩子,谁家还没个十来二十个娃啊?于是河间王国先后分为兹﹑旁光等十一个侯国﹐淄川王国分为剧﹑怀昌等十六个侯国﹐赵王国分为尉文﹑封斯等十三个侯国。此外﹐城阳﹑广川﹑中山﹑济北以及代﹑鲁﹑长沙﹑齐等诸侯王国也都分为几个或十几个侯国。而按照汉制,侯国是归郡管辖的,地位相当于县。要知道不光现任国王把国土封给各位列侯儿子们,下任国王再分割一次,估计这些列侯们连县一级都分不到了。这回,总算把刘邦搞的分封制带来的麻烦消弭于无形了。想知道后来后来再后来的结果么?后来的结果我也不知道了。不过,我知道的是,到了三百年后的东汉末年,有一个织席贩履的家伙,据说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