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一则“原央视著名主持人”赵普,对当今社会“空巢老人”现象的解读,具体内容如下:
我国空巢老人的人数将会增加到2亿多,这是什么概念呢?
就是说,现在所有的老年人当中的90%以后都会是空巢老人。
你知道在搜索引擎里,搜索关键词“独居老人去世”有多少结果吗?告诉你,多达300万次。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曾经用“代际剥削”来描述老年人的现状。
他们年轻的时候,拼命给孩子盖房子、娶媳妇、看孩子;一旦完成了人生任务,丧失了劳动能力,不论是物质还是情感,得到的反馈都少得可怜。
在被榨干所有的价值之后,老人就好像变得一无是处,只能等死了。这样的无奈和心酸,它终究笼罩在每一个老年人的心头。
在知乎上有一个热门问答,说:“人是不是只要老了,子女都不会要老人了?”
其中一个高赞的回答,让无数网友泪目,回答的人叫李大林,他是一个医生。
他说:他曾经收治了一位83岁的女性患者,老人有三个子女都不在身边,她和87岁的老伴相依为命。
由于老年体弱,两位老人基本上都丧失了自理能力。虽然一个是退休工人,一个是老师,他们都有医保和退休金,可是他们的生活无人照料,生活过得简直是一塌糊涂。
老奶奶身体不好,走几步路都要喘上半天气,衣服虽然比老爷爷干净一些,但是因为拖着病体,身上总是带着一股尿臭味。
由于住的比较远,两位老人每次到医院去看病,除了要相互搀扶着;坐公交车,下了车还要一起走个几百米的爬坡路才到医院。
其实老两口不差钱,但是出租车很少在他们住的地方出没,他们也不懂用智能手机,打不到网约车;加上平日里社交范围狭窄,他们几乎和这个社会脱节了。没有儿女在身边看护,你很难想象他们过得多么艰辛。
有一天,这位医生终于忍不住问了他们,说:你们的子女呢?
老爷爷这个时候瞬间情绪崩溃,哽咽着告诉医生说:一个儿子在上海,两个女儿在成都,另外还有一个在厦门,一年就回来一次,平时也很少通电话。说到这里,87岁的老人哭得像个孩子。
社会越发达,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反而是越来越远。即便是骨肉至亲,很多独居老人都在孤独当中煎熬着,直到无声无息的离开这个世界。
而更可怕的是,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即将要面临的未来。面对这样的未来,我们该怎么做呢?在这里分享两个心得。
第一,千万不要让我们的父母感到寒心。
曾经看过一部记录片叫《无人知晓》,一个81岁的老母亲去世两周之后,才被回家取东西的女儿发现,当记者问老人的女儿,从你母亲家到你家有多远时,女儿给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回答——15分钟。
如此近的距离,竟然连母亲哪天去世都不知道,看到这里你的心是不是如坠冰窟呢?
当初那个只要父母离开一会,就哭着喊着找爸爸妈妈的你,什么时候连跟他们说说话的时间都没有了呢?
香港主持人梁继璋,曾经给他儿子写过一封信说:“我不会要求你供养我下半辈子,同样,我也不会供养你的下半辈子。当你长大可以独立的时候,我的责任已经完结了。以后你是要坐巴士还是要坐轿车,吃鱼翅还是吃粉丝都要自己负责。”
可是放眼当下的中国,吃穿用度、上学念书、不算结婚、买房买车、生孩子、带娃、当保姆,能有几个孩子不依靠老人?!
其实,很多人没有察觉,我们此生最大的金主就是自己的父母,所以别让那个生你养你的人,在悲泣和绝望里走完余生。
第二,千万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冷心
我们这代人,在物质上已经不是那么匮乏了,也许你会很有底气地说,我不用养儿防老,我有钱。但是,当我们老的时候,多多少少还是希望孩子能够陪伴我们走完最后的时光,所以,你想要孩子未来善待你,你现在就必须善待家里的老人。
我想说的是,孤寡是一种基因,它深深地扎根在我们这个社会,融化在一个个家族,一个个院落里,它就像天上的陨石,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落在你的身上,砸中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所及者不仅是别人的长者,更是对自我的一种鞭策。
请对老人多一点关爱吧,这份爱自有来处,也必有归处。
好了,分享完毕。
最后我想说自己的一些感想,身为80后的我,已经到达了奔四的年纪,谈阅历自然是要比90后和00后更加稳重与成熟。
古人云:“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我个人认为,一切皆是当下。我们对于未来的忧愁,即是我们对于此刻的自己内心的一种未来的解读。
放眼当下,人们婚姻的现状和对于婚姻的解读,以及个性化的不婚主义;“独居”好像成为了年青人和中年人展现自我个性的一种生活方式。因此独居我们都无一幸免。
理由有以下几点:
1、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因为教育理念的不同,子女们为了能够更好的培养下一代,有条件的家庭,往往会要求与父母进行分居。
这就导致了即便是孝顺的子女,也会因工作或者教育孩子等原因,与父母两地分居。
2、随着人们的自我个性需求增强,人们对自我独处需求的质量就会越来越高。
这并非是人们不再渴望与人交际,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因身体上的疲惫转化成为了心灵上的孤独。各种生活压力导致了人们在强调个性的展现的同时,更加渴望得到心灵上安抚。
3、不婚主义和丁克家庭观念,让人们更加注重自我感受。
不婚,说到底不是因为贫穷,而是人们对婚姻,在本质上有了新的认识,具体体现在观念上的一种质的转变。
人生来孤独,这句话本来就是对人生无可奈何的真实写照。我们有时既恐惧它,却又无法摆脱它,我们既想生来自由,又不愿孤独终老。
呵呵,人生好奇怪。→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