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自己都随遇而安,过着平凡的生活,但在这种平凡中包含着一颗不安分的心。我一直保有好奇心,有着不断探索新奇事物的驱动力,具有时不时想要挑战未知的鲁莽和冒险精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曾经激起了我的豪情,于是读书和旅行的冲动浸入自己的骨髓,按照现在时髦的话叫做:诗和远方。不断的探索,努力的学习,读的书可谓庞杂。有时候街边小广告上的小故事也会读的津津有味。这可能和小时候没有闲书给自己读有关,可能是那时候,对于刚认识书本上的字,想要扩大阅读量的我来说,农村没有什么书可读,造成了自己对于看书的“饥饿感”有关,虽然现在买几本书对我来说已经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忽然没有了小时候读书的那么强烈的幸福感。
可能是生活所迫,自己必须要分出一定的时间去工作、养家,去处理各种各样的杂务,没有留给自己太多的时间读书;也有可能是现在有太多的诱惑,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无法分出注意力来享受读书的快乐。还有可能是自己没有太多的金钱,所以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有钱有闲的状态,破坏了自己读书的心境也未可知。
行万里路的目标一直没有实现,除了因为工作关系,去各地出差,到过的地方有限。在天津上学,是我首次离开家走的最远的地方;然后去过北京,带着父亲去看病;除了天津,在一个地方时间较长是在上海参加培训,应该说是集训,有半年之久。旅游时去了云南昆明、海南。因为自己在兰州,所以按照“中国西北游,出发在兰州”的甘肃旅游宣传词,西北的几个省:新疆、青海、宁夏、陕西,都去过,四川和成都作为西南的代表也去过。前年去了厦门,去年去了一趟贵州。这样一算好像很多的地方都去过了。很多地方只去了几个景点,祖国的大好河山还没有游览完,逍遥的说走就走的旅行不多。很多时候是出差时的走马观花和“上车睡觉、下车撒尿、景点拍照”的旅游。
关于读书的感悟不多。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自我对照却发现,自己在三十岁时对“立”的概念忽然模糊了;四十岁时却有了越来越多的“疑惑”。至于以后的生活,会怎样还想象不到,五十岁时能够做到知天命吗?
后来随着对历史和一些背景知识的了解才知道:这只是孔子对于自己的规划,十五岁时立志于学习,三十时已经开始小有所成,四十时已经没有什么想不通的事,五十岁时已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道理,六十岁时觉得没有什么话是“逆耳”的和不可理解的,七十岁时,按照自己的心去做事说话已经没有什么不妥了。圣人的思考和生活轨迹对我们现代人的指导意义又有多少呢?
后来接受了新的观念--“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自己居然做起了人力资源工作,帮助新人成长、推动大家进步,在此过程中,自己的观念又有了新变化,认识到因为每个人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努力程度不同,使得每个人都千差万别,所以教育、培训、使用人,是一件非常巨大的工程。这是具有很大挑战性的工作,因为人是“长着两条腿的资产”;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都是很有挑战性的成长路。
最近通过学习,反观自己的成长,发现自己停滞不前,内心极度恐慌,开始寻找简单原则。于是开始寻找初心,寻找对自己产生影响的观念,寻找幸福和快乐这个既简单又大众的命题对于自己的意义。而自己的名字好像暗含玄机,幸福是每个人的追求目标,怎样才能到达人生幸福的终点,“福刚”是不是意味着,幸福是刚需;幸福刚刚开始;幸福是追求刚刚好的中庸之道?
我自己的目标是,实现财富自由的同时去追求幸福和快乐。幸福生活刚刚开始,因为幸福是刚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