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孙明霞老师的成长故事,由孙老师的成长来反观自己的成长,有和孙老师相同的经历。孙老师成了名家而我却还是一名普通教师,其原因是自己虽然做了但思考少,还有就是缺乏对教育、对学习的热情。
孙明霞老师不当班主任,但是她与学生的交流不少于甚至多于一般的班主任。每一个新学期开始,孙老师都会给学生写一封公开信,讲自己的期望,讲对学习的认识,与学生交流一些对生活的看法。学生们也都会给孙老师回一封信,谈自己的计划、感受等。孙老师与家长沟通也是用信件。每个学期,孙老师会给每一个学生发一个日记本,就用这个日记本和学生交流。
前几年我也没担任班主任,我与学生的交流方式是信件、随笔。这和孙老师相似都是文字交流。不是班主任与学生打交道少,为了了解学生心理的变化和语文的学习情况,我用的最多的是写随笔。写随笔一般不限制内容,但要写自己最想写的事或自己的心情。批改随笔是最花费时间和精力的,说是批改其实是和学生的心灵交流,我写的评语有时比学生写的随笔字数都多。慢慢学生喜欢上了写随笔,把自己的心里话,一些成长的困惑都与我交流,我在随笔上帮学生答疑解惑,为他们找到成长的方向。发随笔本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期待,阅读我的评语对他们来说是愉悦的时刻。随笔使我和学生的心越来越近了,学生喜欢我,进而也喜欢我的语文课。
学生过生日时,我会写一封信作为礼物送给学生,里面有我和他们的故事,还有我对他们的期望与鼓励。学生收到后视为珍宝,在无人处慢慢品读。
我在用心经营自己的教育生活,文字让我们师生心灵交融,让我生发出教育智慧,让我的教育生活有了温度。
我感受到了我的成长,但成长是缓慢的、断续的,和孙老师相比,我缺少了什么?我缺的是坚持、思考、系统的整理和对教育的热情。
让学生写随笔,给学生写生日信我做了一年,短短的一年我获得了学生的喜爱与信任。初三了,面临中考,时间紧、任务重,所有的精力都用在让学生如何提高成绩上了,一切都暂停了。这是其一。
其二,学生在写随笔时青少年对于哪种成长困惑较多,应集中写,和学生做深入探讨,形成一个主题。一学期师生深讨两、三个主题这样更容易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变化和成长困惑。
其三,学生写的随笔和我的评语,还有给学生写的信,我都没做系统的整理。
其四,想做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的人,但潜意识里还是分数至上,事关评优呀,所以把与分数无关的都放弃,刷题提分数。对教育的热情与否是看分数是否重要。
作为教师,都想做一名学生喜欢,家长称赞的教师。这需要教师永葆对职业的热爱,对学生的喜爱,还要有一颗善良之心和朴素的心愿尽职尽责地工作,还要有对教育工作有深入、细致地思考。教育工作不仅有爱,还需要智慧、需要科学精神、需要理性。这也是我所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