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伯纳曾说:
“要记住,我们的行为不是受经验的影响,而是受期待的影响。”
父母若以正面的信念期望孩子能成为什么,将来孩子很可能就会成为什么。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孩子在学校里很好动,坐不住。老师特地找到孩子妈妈,让她回去好好“管教”孩子。
放学后,妈妈跟孩子说,“知道今天老师跟我说什么了吗?她说你比昨天多安静了3分钟。”
第二天,妈妈跟孩子说,“老师说,你比昨天又多安静了5分钟。”
一段时间后,孩子真的做到了专心听课。这就是积极暗示的魔力。
家长要如何做,才能尽量给到孩子积极的暗示?
少用否定句,多用肯定句。比如,把“别紧张 、别有压力”,换成“放轻松、慢慢来”;把“看电视别靠那么前”,换成“站后面一点”。
就事论事,不要动辄攻击人格。尤其要避免下述灾难句式:“你蠢得像猪一样”“没见过像你这么差的人”“你让我太失望了”……
永远不要对孩子说这种盖棺定论的话:“你总是……”“你从来都是……”“你就是……”
另外,多用积极的语言,去改译孩子的行为:
比如,当孩子贪玩忘了写作业,不要说“我看你就是故意不写的吧!”“一点儿都不自觉!”
可以说:“有时候会忘记时间写作业,我相信这次事件是极少数的,你本来就挺重视学习的,我相信你会更自律的,如果你有需要我帮忙的,你就告诉我。”
当孩子写作业容易漏题、漏字,不要说:“你总是这么粗心!”
可以说:“我相信你可以做好自己的事,但我会在睡前和你一起整理一天的作业,为明天做好准备。”
当孩子打人时,制止的同时,不要说“你就是个惹事精!”
可以说:“你一直是有正义感的孩子,下次试试用别的方式跟别人沟通,相信你以后会有更好的办法解决问题的。”
当孩子撒谎时,不要说“嘴里没有一句实话!长大了还了得?”
可以说:“你是害怕被人指责,你害怕父母不爱你,所以没说真话。你很想做一个好孩子的,我相信你本意不坏,不是故意的。”
当孩子不敢尝试,不要说“勇敢点,这有什么呀,至于吗”,或者“别那么胆小,太不像个男子汉了。”
可以微笑着看着孩子,坚定地说:“我相信你行的,再试试看,我在陪着你。”或者,“等你想了,我们再试试,做不到也没关系;办法总比困难多。”
有的家长可能会问,这样子是不是完全不能够批评孩子,只能小心翼翼、一味“捧着”孩子了?
当然不是。没有必要,也不现实。
积极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洛萨达比例。
最初是马塞尔·洛萨达在研究公司组织管理时提出的。
他发现,公司开会时的对话中,若积极词语与消极词语的比例大于3:1,公司就能蓬勃发展,反之很容易走下坡路。
心理学教授约翰·戈特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5:1的“家庭洛萨达比例”。
即,我们对爱人、孩子的每一句批评,要配上5句鼓励,才能维持稳定的关系。
所以,在“5:1的家庭洛萨达比例”原则上,多去信任孩子、鼓励孩子吧!
下面这些很好用的黄金句式一定要多跟孩子说:
“我知道会好起来的!”
“你有力量去面对。”
“你可是幸运儿呢!”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每个孩子,都站在父母的舌尖上舞蹈的。
有一种问题,叫做父母觉得你有问题。
有一种自信,叫做父母觉得你能行。
永远不要小看“暗示”的强大力量。
父母随口而出的语言,或许就是孩子未来要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