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与一字经典主题写作第5期“宽”。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宽容是一种不凡的气度,一种旷达的胸怀,一种珍贵的品质,它足以融化心与心之间的积雪与坚冰,亦足以扫除生活中嘈杂的纷争与喧嚣。
余秋雨说:“有人把生命局促于互窥互监、互猜互损,有人则把生命释放于大地长天、远山沧海。”拥有了一颗宽容的心,我们可以将情感从无止境的内耗中抽离,将丰富的情感或倾注于广阔的山川,或融进如画的风景,格局打开,眼界舒展,用一颗澄澈的心看日升日落、万山红遍,听燕语莺声、蝉鸣蛙噪、风吹雨落,闻百花或淡雅、或馥郁的芬芳,在这笼罩着烟火气的人间,见界见己,体悟生而为人最本真的美好。
在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宽容如同春日暖阳,照亮人心;宽容是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宽容不仅仅是对他人行为的谅解,更是自身内心修养的体现。
古语云:“仁者胸怀如大海,智者眼观似深渊。”一个人的气度如何,常常表现在他对待他人的方式中,“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如果你的内心足够宽容,那么你也将会得到其他人的尊重与敬仰,一个豁达开朗的人,永远不会害怕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和接纳。
“君子量不及,胸吞百川流”,胸中自耕天地宽,纷华岂能覆心间。宽容大度有利于己,有利于人,有利于社会,更有利于国家。
管仲年轻时与鲍叔牙相交,鲍叔牙知道管仲生活贫苦,和他一起经商的时,管仲经常会多分一些利,鲍叔牙也不计较。后来两个人归属不同的两位储君,各为其主,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了。但是鲍叔牙宽容大度、不惧流言,坚持向齐桓公举荐管仲,而齐桓公在管仲的帮助下成就了霸业。
面对才能与实力强过自己的人,鲍叔牙不是妒忌,而是为国着想,不计前嫌,主动向君主推荐人才,甘心自己的地位在管仲之下,这般宽广胸襟,乃是君子之风的典范。
众生万象,每一个灵魂都是独特的,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以恕已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宽容是人际交往应该秉持的观念,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也是最具说服力的无声利器。
蔺相如因“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不服气,多次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却不计较,跟他的门客说,正是因为有了自己和廉颇,秦王才不敢动赵国,若是两人生了嫌隙,倒是对方乐见其成的,势必会影响赵国安危,廉颇听闻此话后悔不已,才有了“负荆请罪”的千古美谈。
“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人有忍耐精神,所为才能成功;有宽容胸怀,德行才能广大。清朝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的府第与吴姓人家相邻。吴姓人家在盖房时想要占用张英家的地界,双方因此发生争执,最终告到县衙。当时两家都是地方上的望族,小小县官不敢得罪任何一方,为难之际请示张英。张英给家人写了一首诗:“一张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接到信,主动退让了三尺,吴姓人家深受感动,也退让了三尺,于是,两家人之间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六尺巷”的美名传颂至今。彼此尊重,相互宽容,懂得忍耐,实为做人之理,处世之道。
人生在世,如舟行水上,浮浮沉沉,变化不定,应常常对他人怀以宽宥,与人为善,便是与己为善;以平常之心看无常之事,不因诸如功名、身价此类的外物所累,进退得宜,泰然处之,便能收获怡然自得的人生。
宽容,如同春天的细雨,滋润着人心;如同夏日的凉风,吹散了烦恼。海,之所以如此广阔,是因为它容得下千万河流;林,之所以如此深邃,是因为它既容得下参天大树,也容得下柔木幼苗。
宽容好似一剂良药,帮仁者愈走愈远,助智者远离世俗所带来的纷扰,不被狭隘的心胸故步自封,能够在俗事纷扰中,保持着纯真的心灵与豁达的心态。
毕淑敏说:“有一颗大心,才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宽容是抽象的智慧,无形的美德,它融入百姓简单的日常——邻居间不计较的互帮互助,在社区里住的安心舒畅;菜市场上去零留整的举手之劳,生意日渐兴隆;同事间互相搭台,促进合作,实现共赢。这些都是生活中宽容的智慧,这不仅是为人处世之道义,人生行路之态度,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开阔着每一位华夏儿女博大宽广的胸襟。宽容,凝聚着无数前人,对人生哲学的思考,是令人顿悟的智慧结晶。
宽容如清风,风过无尘杂。若是没有包容,何来这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若是没有包容,何来泱泱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若能抛弃偏狭与固执,保有宽广的襟怀,并化为智慧与力量,世界才会更和谐明朗。
为人处世当心怀包容之心,宽以待人,以宽容的心态去面对他人,用宽容的胸怀去拥抱世界,去迎接长久的和谐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