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妈妈打电话来,说起清明快到了,问我要不要吃清明团子。
这才恍然,时间真的如流水,一眨眼居然是清明了。可我还捂着冬天的棉袄,穿着秋裤,在春天里冬眠。
经历了1个多月的淅淅沥沥的雨,心情也阴郁而迷茫。工作无心做,新景无心看,新衣没地穿,蜗居的我,除了书也就是文字能给一部分慰藉。
幸好春天来了。下楼去公园逛了一圈,柳枝已经在风里摇曳了半天,细碎的叶和柔韧的枝被春风耐心的修剪过,在风里一荡一荡的,想起了那句诗: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柳树下野草已经长得茂盛,有蒲公英开了黄色的小花,灰灰菜还是稀稀拉拉的东一片,西一片。我还看到马兰头了,这个凉拌了真是一道好菜,清热下火,
在隐蔽的角落里还看到好几棵面条菜,叶子沾着泥巴,不仔细看还真找不到。在我老家这个菜只有清明前夕才会被重视,它最大的作用就是拌着面粉做青团吃。虽然现在都用艾草做了,但是面条菜做的青团更香,黏性更好。可惜这种野菜数量并不多,采回来能做一锅已经不错了。只记得小时候妈妈每年清明前都会做,现在住城里了,就看不到这种野菜了,只有偶尔在树丛下看到它。
不过艾草做的青团也是不错的,最起码有艾草的清香在,颜色也好看。上次在超市买过的知味观的青团,颜色倒是很鲜艳,就是吃起来没有艾草的味道,感觉是用蔬菜汁做的,形似而味不同,量也小,一颗一口吞,嚼两下就没了。
还是想念妈妈做的味道,团子很大,比苹果小一号,里面满满的芝麻或者豆沙,咬一口,芝麻就会汩汩地流出来了,有时候吃得慢了,还能搞一手的芝麻汁,粘稠但不腻。我小时候都是直接拿舌头舔的,不舍得浪费。
艾草除了做青团,最好吃的还是艾青饺。它里面的馅是拿春天刚冒头的春笋和老家的雪里蕻咸菜做的。春笋切成细碎的丁,碧绿的咸菜同样切成细细的梗,然后拿铁锅烧热,放油,倒入春笋,翻炒几下,略略加一点点盐,然后倒入切好的咸菜,铲子把春笋和咸菜搅拌均匀,热一两分钟就可以起锅了。
装盘的馅需要放一会儿,晾凉了。那边拿个大脸盆放入面粉,一般用粳米粉,不像现在超市卖的都是糯米粉做的。粳米做的凉了后有点硬,需要回炉蒸一下再吃。当然刚刚蒸出来的是很软,很有嚼头的。盆里加凉水,加入洗干净焯过水的艾青,然后就是下死力揉搓,经历千转百回的淬炼后,面团终于完成了。
你以为这样就可以吃了吗?那你太心急了,这个只是半成品呢。接下来才是真正的包清明饺或者清明团了。
从大面团里,揪出来一个个比拳头小一半的小面团,拿小面团在掌心,开始搓圆,然后用手掌把它拍扁,左手拿着圆饼,右手在圆饼边缘捏捏捏,一边旋转圆饼,慢慢的就变成了一个半球体。然后就可以放馅了,喜欢吃甜的就舀一勺芝麻或者豆沙进去。像我喜欢吃咸的,就放春笋咸菜。
为了区分甜的和咸的,两种的样子是不一样的。甜的做成团子的样子,圆圆的。做完后还会在每个圆子的表面滚上一层泡发好的糯米粒,青的团子,白的米粒,视觉感比较强烈。
咸的就不是圆的了,在捏制的过程中,半球体慢慢变成了月亮型,在放入春笋咸菜后,不是闭合搓圆,而是顺着边缘用两个手指头把它捏成花瓣式的滚边。这样做完后的清明饺跟我们平常吃的水饺有点像,但是个子大很多,而且上笼蒸熟后,颜色绿的发亮,卧在草垫的蒸笼里像一只只肚子鼓鼓的青蚕。
咬一口,春笋鲜甜,咸菜爽口,艾草清香,面团够嚼劲。唔,真是春雨淅淅沥沥后最美味的享受呢。
清明节,是一个怀念逝去的亲人的日子,是一个祭祀的节日。但对于一个吃货来说也就是清明团子和清明饺的记忆。我就是那个吃货,你呢?也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