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2018年11月12日下午,我受邀在小熊他们班级家长会上分享的发言内容。因为是老师要求的命题作文,所以费了些心设计和调整内容。希望能对更多伙伴有所帮助。
先说一下任务的由来,小熊的班主任唐老师邀请我在家长会上给大家分享一下小熊的行为规范学习和阅读方面的一些经验分享。承蒙老师和家长们的认可和肯定,非常感谢。在和班里小朋友家长接触的时候,我至少也听到三四位说“你们家小熊培养的好棒”,但其实小熊是一个很普通的孩子,最大的不同可能在于我每天陪她的时间稍微多一点,而且愿意把这些东西一点一滴都记录下来。
我今天的分享标题叫做熊家行为习惯养成的秘密。里面说到很多小伙伴会看到我在朋友圈的打卡记录,知道小熊在家里早上和晚上的时间呢是比较有规律的,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一个好的行为习惯,那么这个行为习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养成的,中间又经历了哪些呢?今天就是想给大家分享一下,看是不是可以有一些经验,供大家参考。
今天的分享我会用一些视频的方式来展示孩子日常的生活状况,这种客观的呈现可以让大家直观的看到一些东西。
先来看一下分享地图,道孩子们现在在跟随唐老师学习数射线,我也借鉴了数射线这个形式:这条数射线上向左的有固定的长度,有数字,那么零是出发点,也就是为什么今天我会来给大家做这个分享,包括我是谁,我凭什么站在这里;接下来呢的123,一就是一张表格,我会分享一个我们家现在一直在用也特别好用的小工具,二就是两个原理,三是三个步骤,可以看到如何去形成孩子的日常行为。
接下来我们就从零起点开始看一下。我是一个全职妈妈,但也有其他的一些标签,不知道大家对哪个标签最感兴趣?
(现场有人说是拆书帮,哈哈)
其实我自己最骄傲的是第一条:我自认为我是一个爱玩、会玩、好玩的妈妈。
我想为什么唐老师会邀请我来做这个分享。可能也是看到了一些小熊现在在班级里面的现状,大家也能在我的朋友圈看到一些我们家的生活现状,为什么这个现状这么重要,因为这就是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
这张PPT是我们家晨间陪伴的记录,我这里只放了三张,但是其实在工作日的每一天,我们家都会有这样的晨间记录,持续进行了大概已经有两年多快三年的时间,是从孩子上小班后期到中班就开始的。
这一张PPT是我们家每天放学回家以后的常规安排,上小学以后毕竟跟幼儿园会很不太一样,还以为我们家里面也发生了一些变动,以前上幼儿园的时候是爷爷奶奶在上海陪伴我们,帮助我们处理家务的,那现在呢,就是我们三口之家,每天晚上我自己的生活也发生了比较大的改变,因为需要做家务,那孩子上小学以后肯定也是有作业啊,有一些必要的东西要完成,所以这个晚上的日常流程进行了大概是两个多月,也就是从9月份到现在,基本上是这样,现在会有一些微调,但是不会太多,我用一篇简书文章记录下了这个日常的过程,现在呢,每天我也想通过语音文字的方式,把我们晚间的陪伴内容做一个记录。
看到这两页大家有什么感觉?每天早上我的晨间陪伴记录下面总有人问同样一个问题:你们家晚上几点睡?还有人说怎么可能早上安排这么多事情,很多人都觉得太高效了,感觉不像真的。
那么这么高效的早晨和晚上是怎么实现的呢?接下来就进入我想要给大家分享的这个123。
第一点,一个工具,其实就是一张表格。可以看一下这个表格是什么样子的。这个表格呢是我在9月的下旬才正式开始启用的,它叫学习进度记录表。
最开始用这个表是在学古诗的时候用的。我以前给小熊读过很多的古诗,他也听《婷婷唱古文》听过很多,但是他能背下来始终就是那么不到十首,什么静夜思啊,悯农啊,春晓啊,再没更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呢,我就弄出了这么一张表格,每天只要他背完以后就可以在后面打一个钩。
自从我们家有了这张表,小熊每天背古诗就变得特别积极,他会主动要求,妈妈你今天一定要教会我两首古诗,我要打钩的。现在我们学古诗的速度挺快,最高的记录是一个星期背会了15首,远远超过了前面半年的集合,从10月初到现在我们已经背了将近50首古诗。
右上角的图片就是小熊早上的时候,起床后还没有来得及洗脸刷牙就守在那张表格前,一首一首把背会的古诗背一遍,然后挨个打钩;晚上回来也是,你拼命叫他去吃饭都叫不动,一定要打完勾才肯休息。
后来我就把这个表格拓展到了他每天的学习内容。大家可以看一下上面的内容:有小王子时间,有古文的学习,有数学有英语,还有语文写作等等——这是我们每天都要完成的。昨天晚上小熊还在跟我讲,妈妈我今天就剩下语音写作没有写,我明天可不可以补一下?
我每天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呢?是催他赶紧去睡觉,他说不行,妈妈,我今天语音写作还没有写,我不讲,我说你可以明天再写,或者你今天可以不打勾他都不干,他一定要把这个勾全部打完,要不然他就会特别纠结。
与此同时很多人也会问我,你每天给他安排这么多事情,孩子不累吗?有一些人会直接把这个问题问出口,那还有一些人会旁敲侧击的去说,我知道,在他们问孩子不累吗的背后可能有两种猜测,一种是你的孩子怎么会这么配合,那么还有一种猜测,就是你这样不是毁童年吗?
今天有多少小伙伴会有这种想法的,方便举手示意我一下吗?谢谢大家。
为什么很多人在一看到孩子很有效率的做一些学习类的事情的时候,又总会担心说我们是不是没有给他留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他是不是会非常的痛苦,这就要涉及到我们今天要讲的两个原理。
这两个原理,第一个就是好玩。
很多人觉得让孩子去学习就是会很累的,很痛苦会毁童年,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也许孩子乐在其中呢?也有人觉得这根本就不可能,那我邀请大家先来看两张图片。
这两张图片都是做算术题,左边的是白纸黑字的写了几个口算题目,让孩子去做;右边的是我拿了骨牌和骰子,跟孩子比赛,翻出来的数字看谁算得快——大家觉得这两种方法都是做口算有区别吗?区别在哪里呢?如果你是孩子你会愿意做题吗?如果换成跟妈妈一起玩骨牌游戏,玩骰子游戏,你愿意吗?
这就是其中的差别,我们总是要陪孩子玩儿的。不管你是否向他传递知识,你都要陪他,那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把这些需要传递的知识、他未来一定要学会的东西,放到我们陪他玩的过程中,让他不知不觉之间无痛接受这些非常有用的知识呢?
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认为玩和学知识就是不可兼得的,但是通过这么长时间的尝试,我发现其实它们之间是有很大的共通点的,是可以交融的,所以再给大家看几张,我们家是平时怎么样带孩子玩中学知识的。
第一张照片是我们在玩星星牌。大家看看到上面就是一些星星,没有数字的,小熊从四岁左右开始就通过这个星星牌来玩数量对应。玩的多了他六以内数的分成,包括20以内的加减法,都变得很快很熟悉。
右上方这张磁力片的图片,我们是在做一种叫做算吧的游戏,就是里面会有一些规则要求你加起来等于几乘起来等于几,然后把这个格子填起来,有点类似于数独,需要去计算。同样是要做题算术,你把它用实物的方式摆出来,花花绿绿的孩子的兴趣就特别高。我还经常会说,哎呀这道题好像特别难,我是做不出来的,小熊应该也不行。这个时候他就特别想要去挑战,每一次他做出来我又会表现出很夸张:你怎么又做出来了?怎么就是比我强呢?这个时候他就特别有成就感。
右下方的这一张是我用磁力片来帮助孩子理解编程里的坐标概念,很快他就能用两个数字来表述某个点的位置了。
可能有的父母会说,这么多玩法你都是怎么想出来的呀?我天生就不是一个会玩的人,那怎么办呢?现在外面好多机构也有玩中学,我能不能把孩子送到他们那里去呢?
接下来我要说的第二个原则就是:爸爸妈妈最好玩。任何机构,可能很吸引孩子的兴趣,可能孩子也从中学到了很多,但是如果少了爸爸妈妈的参与,这件事情即使好玩也没有那么好玩。
我给大家展示两个小视频:一个是我们在玩手指游戏,但是可以帮助孩子把十二十以内的加减法玩得滚瓜烂熟。这个游戏是我们家每次出门的时候必玩的,为什么呢?也很简单,因为出门的时候可能你会忘了带一些玩具,但是你手指不会忘带,所以在地铁上,在高铁上,包括在迪士尼准备排队玩项目的时候也会来玩,随时随地孩子就在锻炼他的加减运算。
那右边这张图呢,是星期六的时候刚在家里玩的一个英语游戏。我邀请了爸爸来跟他抢东西,我的目标就是要他练熟两个句型,叫做can you get a……I got the……
这个视频很欢乐,这已经无所谓妈妈的小心机、小目的是什么。孩子并不介意妈妈想让他练英语,只要在这个过程中玩的高兴,他就愿意,他哪怕知道你是想让他练英语,他也愿意去玩。
爸爸妈妈最好玩,这个原则其实非常容易理解。孩子是那种非常活在当下的小动物,他不像大人,愿意为了明天可能的幸福去牺牲今天。我们大人经常说,等到什么什么时候就好了,但孩子不是,如果这一刻不好玩,他就会拒绝。所以我们家长要做的就是把自己变好玩,让这个好玩的过程去吸引孩子。慢慢的因为他喜欢这个游戏,他爱上了这个学习的过程,他会发现到学习里面带给自己的乐趣,并且最终爱上学习。
那怎么样把这个过程给做出来呢?可能大家会有点着急哈,说我到底怎么样去就是我是好玩,我每天疯疯癫癫的跟孩子玩,为什么就会起作用呢?我给大家罗列出了三个步骤叫三步成“行”,这里的行不是走路的意思,而是行为的行,也就是说通过这三步你就可以很好的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
第一步叫做看见。
平时孩子会看见什么呀?在家庭里面会看见很多东西,小的时候他只要看两遍电视就会给你大段大段的背广告词儿,等到大一点呢,他看见你在做什么他就会跟着去做,看见就是这个意思。
给大家展示两组图片。
第一组,左边是小熊的书架。去过我们家的小朋友应该都对这两个大书架印象深刻;右边这张图是我自己的书架,放着我平时常看的书,在这个书架的对面还有另外两个放了更多书的书架,因为太乱了没好意思给大家拍。
这张PPT可以看到,左边的是小熊的书桌,这个也是比较乱哈,大家看重点就好了,然后右边是我的书桌。
从这两组照片中看到什么?是不是觉得很像,包括我们墙上贴的那种便签放桌上放的笔筒,然后书架的摆放都感觉很相似对吗?为什么会这么相似呢?这就是看到。
你可能说这些书架书桌都是你给他准备的,都是按你的想法来弄的,当然很相似啊,就是看起来就很像嘛。我想说的是在家庭环境里面,你可以选择让孩子看到什么,或者你愿意让他看到什么。
还记得上一次我们家长会的时候,那位请来讲课的老师跟我们说,孩子写作业的时候,你要拿本书拿本杂志,拿个报纸在旁边看,就算是你不喜欢看,你也要在这个时刻拿个东西在装着看。我能理解老师想表达的意思,可是装出来的毕竟没办法长久,你能装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真的能装出一年两年来吗?恐怕挺难的,如果你真的能装一年两年,说不定你也养成了一个新的习惯,对吗?
但是当我们这就是一种日常的生活状态的时候,孩子就会耳濡目染,她想不看见也不行,因为天天他就在这个环境里,所以他一定会看见,那么看见之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大家一定可以想得到,当孩子看见之后,他就会自觉不自觉的去模仿。这里也给大家举两个例子。
第一张照片,能看到小熊戴着耳麦带在讲话,其实他是在做语音写作。
语音写作是啥呢?简单说就是通过讯飞输入法,把你说话的时候的语音转录成文字来进行日常的信息整理和输出。这是我9月份以来正在学习的一个课程,小熊天天看我写,他也做语音写作。
我觉得这也挺不错的,相当于训练他写日记了,因为要写,所以他每天会把自己在学校里面做了什么事情都说出来——我相信以后他写日记写作文应该会不太发愁。
第二张在黑板面前的图片,也是我们家最近经常出现的一个画面,一个他天天要拉着我玩的游戏。也很简单,就是他做老师给我讲课,我要当小学生,然后小熊老师上课的时候还会喊上课,我就要喊起立,然后同学们好老师好,这一套的流程都要走一遍;包括最后我要去写作业,他要很认真的去批改,要我订正,然后告诉我如果订正一遍,你就只能有一颗星,如果顶着两遍就没有星了,就只有一个日期。那从这个过程中我就能很清晰的看到他在模仿谁呀,都模仿老师上课对吗?我甚至通过这个过程都能够看得到,唐老师,龚老师他们上课的时候可能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如果说孩子会看见会模仿,可能大多数的时候还是一种偶然的状态,或者说他自发的他并不自知,他并不觉得自己是在模仿,也没有觉得这是在培养习惯。但我们作为父母要有这个意识。在模仿的时候他就已经有了养成习惯的最初基础,真正要养成习惯还要有一个很重要的过程,就是重复练习——如果只是偶然出现一次那个不是习惯,但是重复出现,练习很多次以后就会成为一个新习惯了。
大家应该也都会有这样的体验,不管是你带孩子去学钢琴,学围棋,学跳舞,学英语都是这样的,一开始就特别有兴趣,但是学着学着因为累嘛孩子就开始打退堂鼓,练琴的时候就不愿意练,写作业的时候呢就想偷懒。在这个时候,其实就是在不断重复重复,肯定是枯燥的,那这个时候怎么办?我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家长的两种不同的角色。
一种角色就是板着脸站在旁边,我随时盯着你,我在监督你,我要我知道你肯定会偷懒的,我就随时等着,看到你偷懒的时候我好去惩罚你,这种就像那种交警一样,路边他就看着你等着你出错,我好罚你款啊,这种叫监督型的父母也叫狼追型。
另外一种角色呢叫做支持者,这种父母不是站在旁边等着抓孩子的错,处而是站在孩子的身后,他会给到孩子一种这样的感觉:我知道这件事情很难,我知道很枯燥,我也很理解你不愿意做做不到;但是我愿意帮你想办法,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样可以尽量的把这件事做到,或者说尽量要做好。
大家可以来感受一下这两种父母的角色会给孩子带来不同的感受吗?在孩子不断练习的这个枯燥的重复过程中,哪一种会更有帮助呢?那你平时更多的做的是哪一种呢?
再来回顾一下这个公式:孩子的学习就是两个步骤,模仿加不断练习。我们让他看见,让他有一个范本去模仿,并且帮助他不断的重复模仿的过程,慢慢的孩子就学会了一个新的知识,新的技能。
最后想跟大家分享一个小小的体验活动,请大家把手里的东西放下,举起右手,像我这样比成一个圈,接下来请大家照我说的做、照我说的做、照我说的做。为什么呀?因为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好,接下来请大家照我说的做——把这个圈放在你的额头上。
大家可以互相看一下,刚才为什么很多人都放到了下巴上,因为看到我是这样做的是吗?可是我刚才说了好几遍说照我说的做呀!因为看我做比听我说更深刻对吗?我看到还有一些人放在了额头上,但是这些人我想请问一下,放在额头上的时候你们什么感觉,想……他是不是做错了?说错了?那还有一些人彻底就疑惑了。
想想看平时在家里我们是怎么跟孩子说的呢?我们说“小孩子不可以吃垃圾食品啊”,然后爸爸在喝着可乐看球赛。我们说“别老看手机别玩iPad”,结果你自己不停的在刷微信微博。想想看,我们的孩子他们会怎么做呢?他们是会听我们说的还是照我们做的呢?
最后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小视频,这个视频叫做children see children do。
回顾一下今天的分享内容,我主要给大家分享了一个工具,就是学习进度表;两个原理:好玩和爸爸妈妈最好玩;以及三步成“行”,看见、模仿和重复练习。
这就是我今天给大家带来的分享,希望能够跟大家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