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史记》,指人民以粮食为自己生活所系。中国拥有浑厚的农耕文化,且一脉相承,古时中国人民依附土地生存,男耕女织,精耕细作,进一步衍生出高雅的精神文化创造,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化之一,也是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文化之一。社会生产力发展至今时,工业化进程改变了人民生活、生产方式,生产资料的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使人们享受着快捷便利的生活,足不出户便可获取丰富多样的食物;随着消费能力的提升,旧的主、副食结构正在慢慢改变,以玉米为例,当前国内生产与国外进口的玉米主要作为动物的养殖饲料,从而获取更好消化与吸收的奶、肉及衍生产品。由此可见“大食物观”是融合了三大产业,高效的分工调配,从第一产业农牧水产的农业产出,到第二产业多层次加工生产的工业,再到第三产业商业、运输、餐饮的服务,形成“食物多元化”的大众食谱。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指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真正学会捕鱼的方法。第一产业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仍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而生产培育的“制种”技术,我国一直受制于他国。我国国土广袤,物种多样,是全球唯一一个北有驯鹿、南有大象的国家,植物同样具有物种高度丰富的多样性,特有属、种繁多,区系起源复杂,栽培植物及其野生亲缘的种质资源异常丰富。但由于“制种”发展起步晚,满足不了市场需求,“优质种”都要国外进口,外国甚至限制“优质种”出口我国,出口转基因“实验种”给我国。我国亟须加快建设自己的“种子”库,推进科学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加强市场监管,践行粮食安全、生态安全、食品安全,从根源上保障国家发展安全。
以“大食物观”,“食物多元化”为契机,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利用农村的土地资源、环境资源、生物多样资源和农民对动植物和作物习性的传统知识,大力发展第一产业的种植、养殖规模,争取第二产业的加工产业链的发展,寻求第三产业的“育种”基地、科研站所的入驻,从而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居民收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农村建设。
(南平市延平区峡阳镇梅照村党群工作者 吴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