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利之辨

儒家是一种实践哲学,所以自然要在政治领域有所作为。因为儒家讲究一个从心而发,所以儒家的政治也被称为仁政。

所以儒家的政治就要求我们在行政时候的动机是要为民着想,同时也是为了将仁心推广于天下,最终得到的效果是天下归心。

和孟子同时代的有一种思想被称为霸道,这种思想追求的是实效性,就比如变法的商鞅,韩非,甚至是雇佣孟子的梁惠王,都曾想过要用霸道去从政。也就是追求天下归一。

那么这两种方法是如何互相之间辩驳的呢?

梁惠王请来孟子,希望他能够提出一些有利于国的意见,可是孟子却告诉他,在行政的时候不应该追求利益,而应该追求的是“仁”,孟子告诉他,如果国王说要有利,大夫说要有利,诸侯说要有利,那么就会互相征伐,不能形成一个稳定太平的社会。

可是孟子本身的意见也是有问题的,孟子的仁政对于国家,对于君王和对于时代都有要求,君王的个人品德不够的时候,仁政就不能得到实现最好的例子,就是说自己好色好货的齐宣王。是乱世的时候,君王就没有时间去推行仁政,甚至不能空出来一年,让百姓去好好的耕种。当国家不够大的时候,也就没有一个地方可以让百姓庶之和富之。

其次孟子对于仁政的实行的标准也很高,就比如梁惠王看起来已经为百姓着想了,他在凶岁的时候会为百姓着想,给百姓发赈济粮,可实际上它仍然不能从本质上实行仁政,因为他不能用民以时,不能达到孟子提出的标准,所以孟子对于仁政的要求也是很高的。

当然孟子也发现了自己仁政可能在这方面的问题,所以他采取的方法就是对于君王的德性再次降低了要求。这并不是降低了道德标准,就好比在陈蔡绝粮的时候,孔子和子贡在交谈的时候子贡遇到的问题。当然这样做的其实也有一个好处,就是让仁政的实行有了更多的可能。可见孟子在本质上也认识到了,道统和政统可能需要分开,但是在这里做的还不是很够。有些人会觉得那孟子说的人证不就是告诉我们要追求人心,而不能追求一个外在的结果吗?其实也并不是这样的,无非就是孟子更注重的是一个动机,而利只能是最后附加的一个东西。而对于霸道来讲,利就是要追求的,这也是在通过辨析之后,我们对于孟子的仁政和霸道更进一步的了解。

所以说仁政的事情仍然是很难的。可是霸道难道对于所有国家也是最适应的方法嘛?其实也并不是这样的,就比如梁惠王的国家十处动荡之中,如果想用霸道去行事,他必须让民众可以交得上税,民众却需要打仗而不能交得上税,那国家也不能正常运行。

所以处在这个时代的国王,如果真的想要让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甚至上天下归一或者归心,那么其实还是要有足够的智谋和足够好的环境的,亦或是有更多的方法能让他来富国强兵。

当然儒家本身的人证也是有价值的,因为仁政看起来不可行,可是他却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论依据,就好比理想国和乌托邦并不能实现,可是他们俩的存在也是有价值的,因为他们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心上的向往和依托。而具体如何实现孟子的仁政所能带来的好生活,那其实也是不断的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现在现代儒家的毛宗三先生想到的办法就是把三统分开,这也是在学习了西方的思想之后得到的,可是其实也就是不断的在想方法,让我们的仁政最终能够实行下去,保留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我来讲,我也认为这样的方法是最好的,就把政治和道统彻底的分离开,才可能是仁政最后实行的方式。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最后实行的也不是仁政了,因为人证要的就是仁心外推,可是至少也是这种方法保住了我们内在的仁心,又和政治完美的结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所谓之“义”所谓之“利”,便是王在实施政治时的出发点有所不同。 这二者与我们学习的儒家思想有什么关联呢? 回观儒家...
    洵张阅读 137评论 0 0
  • ——观点取自南怀瑾~《孟子旁通》 1ˇ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诸侯并起,人民生活苦不堪言,一刻不能消停。董...
    某天清晨阅读 1,868评论 0 4
  • 题目是孟子的说法,他曾经给梁惠王提过一个建议,主要还是梁惠王先问出来的,梁惠王主要问到,孟子这次过来,对自己的国家...
    DJ大队长阅读 239评论 0 0
  • 在孟子们所生活的那个战国时期国家与国家之间,可以说是已经没有了规矩之说,当时的乱可能比我们现在所想象的还要更加糟糕...
    王煜舒阅读 212评论 0 0
  • 2、 齐国成侯邹忌和田忌交恶,要陷害他,就派人拿十斤黄金,到街上找算命先生,说:“我是田忌的手下,我家将军三战三胜...
    华杉2009阅读 2,651评论 6 36